9月19日至20日,由江西省委网信办主办,江西新闻客户端承办,赣州市委网信办、吉安市委网信中心协办的“村里喜讯捎北京”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赣州开展,来自人民网、央广网、央视网等多家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的足迹,深入于都县,围绕“老区新貌”“红色精神”“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重点主题进行采访,集中报道我市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展示这片红土地上的旧貌换新颜,见证乡村发展的华丽蝶变。
富硒产业托起致富梦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大爱亲临于都梓山镇视察,指出“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于都将富硒产业列为全县四大品牌重点打造。如今,梓山片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富硒已经成为于都一张亮丽名片。
采访团走进位于梓山镇的中国·于都硒博馆,详细了解该馆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等情况,认真听取该县富硒产业发展情况介绍。
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茶叶……在产品展示区陈列的一项项当地富硒农特产品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驻足拍摄。据介绍,于都县富硒土壤面积位列全市第一,土壤硒含量适宜,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该县围绕“硒+X”思路,引进深圳茂雄、中硒集团、中化农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大米、富硒禽蛋等四大产业,打造了一系列优质品牌。全县累计建成1个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4个千亩富硒蔬菜基地,已建立富硒水稻示范基地2万亩、富硒脐橙示范基地1万亩,认证富硒产品181个,2022年富硒产业集群产值达30亿元,带动全县3万多户农户参与经营和务工,户均年增收15000多元。
在梓山镇潭头村,成片的富硒水稻基地和蔬菜大棚映入眼帘,采访团深入富硒蔬菜产业园采访拍摄。大棚内, 丝瓜、茄子等蔬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据介绍,梓山镇以潭头村为中心,重点打造了占地1万余亩的高标准现代富硒农业产业园。该项目依托潭头村的富硒生态优势及集中的温室大棚蔬菜田园基础,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深入采访,采访团真切感受到了当地发展富硒产业的火热干劲和坚定决心,富硒产业正给赣南老区人民带来致富新“硒”望,托起百姓致富梦。
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这是采访团走进潭头社区看到的一幕。“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优美了!”大家纷纷感叹。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亲切看望老区群众,查看村容村貌,询问旧房改造、村落环境整治等问题。采访团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仔细感受着近年来潭头社区的喜人变化。在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家中,孙观发热情地接待了采访团,并跟大家讲起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里时的情景。
“原来我们潭头村是贫困村,现在变成旅游村了,环境更美了,群众更富足了,我们的生活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当记者问起现在的生活有何变化时,孙观发由衷地说道。孙观发说,如今他家里办民宿,有不错的收入,每月还有超市租金收入,村里合作社每年还有分红,儿子儿媳也在外面赚钱,全家年收入突破23万元。
通过与当地党员干部、群众深入交流,采访团了解到,近年来,潭头村按照“富硒产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五二零”合作社,组建了潭头村旅游公司,开发了特色农产品、智恒研学、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系列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村民们也因地制宜办起了富硒餐饮、乡村民宿。2019年5月20日以来,村里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合作社年增收200余万元,全村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民们真正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同样让人欣喜的还有山峰村。在山峰村的长征历史步道,采访团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林。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林明辉介绍,山峰村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丰富,该村利用沿河两岸天然形成的香樟林,打造香樟生态公园,引进旅游公司在香樟园建设树屋民宿、丛林穿越、红色文化展览等项目。同时,充分挖掘红军长征山峰坝渡口红色资源,建设红色研学基地、长征步道、教育实践基地等。如今,通过开展“五美”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该村面貌焕然一新,红色教育、乡村旅游越做越旺,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旅游越做越兴旺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接见红军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并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跟随总书记的足迹,采访团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探访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感悟长征精神。
“桥都是在傍晚架,凌晨拆,红军战士是在夜间渡河,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8.6万名红军战士从8个主要渡口夜渡于都河……”在东门渡口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谢薇向采访团讲述着红军夜渡于都河的历史,至今渡口处还漂浮着一小段复原的浮桥。“为了给红军战士架桥,于都老百姓把家里所有可用的门板、木板、床板甚至棺材板都拿出来了,并将沿河800多条船只汇集起来,帮助红军顺利渡过了于都河。”
跟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采访团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参观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大家对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红军和老区群众的鱼水情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据介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已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之一。从2019年至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线下接待全国各地游客和红色教育培训学员500余万人次,线上参观900多万人次。于都,成为全国人民寻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重要打卡地。
一路走,一路看,每到一处,采访团记者都认真聆听,仔细记录,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全面立体展现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变化。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我市精彩纷呈的亮点,给采访团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走来,不管是潭头村,还是长征渡口,这些所有看过的点都是非常值得去报道,我们看到了现在的乡村振兴,红色精神的传承,看到发展成果惠及越来越多的群众,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作为赣南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将切实把此次采访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报道出去,宣传出去。”江西新闻客户端首席记者刘婧媛说。
“采访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于都富硒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看到了老区的脱贫户在增收致富路上越走越稳,曾经无人问津的村落变成现在的网红打卡点,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看到了老区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我将通过视频、文字等方式将这份喜讯捎到北京去,向全国人民展现赣南老区振兴发展的新面貌。”人民网江西频道记者陈逸飞说。
截至目前,《以硒兴业 探访于都硒博馆》《潭头村:因硒而富 向旅而兴 托起致富梦》《潭头村:“贫困村”向“富裕村”嬗变记》《于都县:乡村振兴新“硒”望》《山峰村:“红”“绿”相辉映 名村展新颜》《星夜渡过于都河——探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把幸福牢牢抓在手上——“村里喜讯捎北京”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于都》等一批接地气、有温度、带露珠的稿件迅速推出,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收获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见习记者刘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