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点领域 > 公共监管 > 安全生产

定南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送审稿)

访问量:

定南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送审稿)

定南县应急管理局

0二一年十




定南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应急管理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我县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和《定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我县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推动全县“大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大减灾”格局加速形成、“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1.应急体制机制实现新跨越。一是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县应急管理局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初步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分工明晰、运转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加速整合政府“两委三部”职能,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专业优势,探索形成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和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应急管理工作“九龙治水”的局面,新体制新机制优势日益彰显。二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修订实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和地质灾害防御、自然灾害救助等一系列专项预案,健全完善风险防控、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分级响应、协调联动、灾后救助、恢复重建、调查评估、监督考核等一整套工作机制,有效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进展。强化红线意识,压实安全责任,全县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安全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加强县安委会组成,县长任主任,分管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主任,其他副县长任副主任;并按行业领域设立13个安全专业委员会,分管副县长任主任;严格执行《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江西省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暂行规定》等政策文件,创新实施“四不两直”检查督导、警示约谈、“一报告、双签字”等重要举措,二是安全风险防控更加严密。强化源头治理,退出烟花爆竹经营销售企业61家,占总数的89.7%。强化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五个一”活动,深化“双千示范”工程和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三是监管执法更加有力。严格执行《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以及交通、住建、消防等领域多部法规规章,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2018-2019年,连续两年开展“十大专项整治”,累计检查企业4786家(次),辨识管控风险962处,排查治理隐患9836条;2020年按照“1+2+13”框架,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整治企业2642家(次),辨识管控风险点765处,排查治理隐患4186条,约谈警示企业18家,集体约谈企业负责人136人,责令停产停业、停止建设12家,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企业3家。

3.自然灾害防治展现新作为。突出“两个坚持”、致力“三个转变”,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加速形成。一是综合减灾明显加强。强化县减灾委统筹协调职能,建立多部门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二是防汛抗旱扎实有力。实行县领导防汛抗旱包片分工责任制;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现有病险水库以及现有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整治工程;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洪患村镇河流综合整治。三是森林防灭火全面提升。健全责任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狠抓火源管控,建设火险要素监测站、火情瞭望塔和视频监控系统,深入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建立健全了镇村护林员制度,“鲜花换火种”文明祭祀蔚然成风。四是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稳步推进。全县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实现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风险等级高、居住条件差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优先实施避险移民搬迁。五是灾后救助持续优化。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规范救灾物资发放,创新集中安置点管理“九有”模式救助受灾群众,推动因灾倒房纳入全省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全面推行农村住房保险,最高理赔提高1倍至每户4.8万元。

4.应急救援能力迈上新台阶。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救援重要论述,统筹、优化、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和力量,全县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在一场场硬仗中经受考验、强筋壮骨。一是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各层级修订制定应急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常态化开展抗洪抢险、森林防灭火、地震救援、事故处置等实战演练。二是应急力量体系持续壮大。以县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县专业森林消防大队和镇半专业扑火队为骨干,以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三是物资装备体系逐步健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抢险救援物资装备采购,初步建立了县、镇两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5.应急基层基础获得新提升。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持续发力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基本形成。一是科技支撑明显加强。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全县危化品、烟花爆竹、尾矿库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全面推广,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风险监测预警、安全监管执法等环节得到应用。二是宣传培训全面提升。积极推进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技能培训,组织安全生产“三项岗位”人员培训考试;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常态化推进应急知识“五进”活动。三是安全防线更加牢固。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持续推动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更加巩固,创建了“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历市镇黄砂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老城镇黄砂口。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

1.自然灾害风险依然比较突出。我县位于丘陵地带,历来灾害种类较多,洪涝、干旱、风雹、低温雨雪冰冻、滑坡等时有发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未来我县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加之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日益突出,灾害严重程度可能继续加深。

2.风险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安全生产领域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仍然突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问题依然突出,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安全风险日益显现,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居高不下。随着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园区扩园增容速度加快,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新业态、新领域大量涌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安全生产风险有从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向其他行业领域蔓延扩散趋势。统筹城市安全、农村安全、园区安全任务艰巨。全县各类事故总量依然偏大,特别是较大事故没有根绝,给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来较大冲击。

3.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城乡重要基础设施设防条件相对薄弱,部分中小河流和小型水库水电站防洪标准较低,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应急救援力量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及装备条件有待提高,应对处置重大灾害事故的能力不足。应急管理基础还不够牢靠,履职保障、科技支撑等能力建设比较滞后,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保障水平低。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弱,社会应急力量能力素质和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应急产业、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效果还未完全显现。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时期,是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推动我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应急管理各项政策“红利”将释放强大新动能。

1.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提供不竭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拍板组建应急管理部门,亲自决策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亲自点题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刻回答了应急管理领域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路径,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乘风破浪、奋勇前行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对标对表,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为解决深层次、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2.应急体制机制改革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应急管理部门挂牌成立以来,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发展难题,应急管理从非常态协同应对体制转变为常态化职能部门日常管理体制,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应急体制机制逐步成熟,实现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局,为“十四五”全应急管理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3.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有利契机。我县是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人防物防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安全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系统提升、全面提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日益关注,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更强共识、汇聚更大合力。

4.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强大支撑。我国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大量涌现并投入使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应用,促使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也将为提高重大灾害事故预测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发挥重要关键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县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和自然灾害防治平稳有序,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定南新征程、描绘好新时代定南改革发展新画卷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已有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梳理政府和行业需求,合理规划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强化的建设内容,有效提高建设效果、发挥建设效益。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县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根绝重特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可控。

1“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目标值(“十四五”期末)

属性

类型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安全生产类

2

较大以上事故起数占比

下降15%

预期性

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约束性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生产总值

<1%

预期性

自然灾害类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7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8

森林火灾受害率

<0.9

预期性

9

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0%

预期性

应急救援类

10

专职消防人员占全总人口的比例

0.4

预期性

备注:约束性指标为必须完成的指标,纳入评价考核范围,预期性指标为期望发展的目标。

四)分项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制、组织体制、支撑体制、协同联动机制、责任体系更加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大幅改善。

2.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3.灾害事故防范能力全面提高。预案管理更加科学,应急实训演练更加有力。风险底数全面摸清,风险治理更加精准,灾害预防能力显著提高。物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灾害事故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4.综合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协同应对更加顺畅,应急物资调度灵活、配送快捷,应急救援效能明显提升,专职消防人员占全总人口比例达0.4‰,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5.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全面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6.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力构筑。执行法规标准,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场化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急产业日趋成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镇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1.健全应急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应急指挥体制。建立完善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体系,适应新时代“大安全”“大减灾”“大应急”需要,优化调整议事协调机构,形成工作合力,整合现有指挥机构,组建县镇两级应急指挥部,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对应急管理部门全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对接完善中央地方分级指挥和队伍技术指挥相结合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指挥模式。二是完善应急组织体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组建综合性执法队伍,充实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监察力量。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建设,以镇(城市社区)“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行政村(社区)“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重点,实施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推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实行应急管理信息员制度,强化基层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三是完善基层监管机构。各镇(城市社区)、县工业园区、县精细化工园区等明确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至少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执法人员。四是完善应急支撑体制。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强应急救援综合保障、通用机场航空应急救援管理、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等支撑机构建设,强化应急处置、应急宣传和救援保障支撑能力建设。

2.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应急协同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制定政府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完善自然灾害防治联席会议等制度,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城乡协同、专业协同、军地协同、社会协同,推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沟通协调。建立健全湘粤赣闽护林联防委员会第二联防区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区域重大风险联防联控。二是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完善各类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规范一般性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职责任务,细化信息共享、应急指挥、会商研判、资源调拨、社会动员等运行规则,落实响应行动的设施、平台、物资、装备、通信、交通等保障措施。三是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调用机制,规范调用程序和办法,建立军地协作风险联测联防联处机制,制定地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调动机制,明确逐级调动主体、标准和程序,实现快速反应。制定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事故灾害救援机制,引导有序参与。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协同保障机制,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应急救援区域化合作制度,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四是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带班、24小时值班和值守备勤等制度,加强值班值守力量和装备配备,促进值班值守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和信息员保障机制,理顺信息报告工作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执行信息报送标准,及时规范报送各类事故灾害信息。按照"县-乡-"级灾情报送体系建设要求,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保障各种灾情信息及时收集与上报。五是完善灾后救助机制。推进救灾精细化管理、分类化救助,调整和优化灾后救助政策。加强救灾资金监督管理,完善救灾款物调拨发放工作规范和流程。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险和农房保险,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实施应急救援伤亡人员抚恤机制。建立健全救灾捐赠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捐赠精准性。六是完善恢复重建机制。细化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工作责任。制定受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完善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度。构建灾后重建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实施体系和监督体系。调动受灾群众积极性,引导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一是落实党政领导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持续优化考核权重。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责任。二是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统筹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组织核定全重要江河流域和重点工程的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推动落实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经营单位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加强监督考核,健全风险提示单、整改报告单等督导落实制度,提升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救早救小处置能力。三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持续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和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政策,提高安全生产奖酬。深化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等措施,不断健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推动完善灾害事故直报制度,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明确调查评估范围,强化原因分析和经验教训总结,促进政策、制度的修订完善,严肃追究违法、违纪、违规人员和单位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各类事故灾害的预防控制体系

1.强化风险源头治理。一是严格落实安全准入。严格工业园区(功能区)、企业和项目选址的规划设计要求。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化工企业联审联批等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实行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制度,推进安全准入的清单管理。二是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建立完善各行业领域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行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严格落实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定期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重大安全风险清单。鼓励城与企业引入第三方参与安全风险评估。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重点环节,适时开展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针对不同安全风险等级的企业,施行差异化监管执法。严格落实安全风险管控“一图、一牌、三清单”管理。三是精准排查治理隐患。建立健全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经常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重大隐患实行闭环管理。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制定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办法。

2.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一是全面监测综合风险。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统筹气象、水文、地震、地质、交通等监测资源和基础数据,优化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强暴雨、洪水、雷电、台风、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实时监测,增补天气雷达,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实现现有中型以上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或监测预警全覆盖。推进完善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情况实时监测管控。二是全面提升预报水平。提高全灾种、全流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分析研判能力,推动城区防洪排涝、山洪灾害防御、气象灾害防范、森林火灾热点等智能化预报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报预见期。三是全面提高预警能力。研究制定部门联动高效、信息来源可靠、研判科学精准、分级分类管理、平台资源共享、发布及时规范、动态监测跟踪、防范落实评估的大应急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

3.强化灾害综合治理。一是落实灾害防控措施。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险。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御水平。继续实施高风险地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防震安全工程。二是提升灾害防控能力。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国家“九项重点工程”和省“十项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编制全县1:10万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治骨干工程建设,开展重点地区、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作,提高灾害事故抵御能力。

4.提升安全保障水平。一是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行动,开展绿色智能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实施智能化工程、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标准化建设,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二是全面开展系统性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督促企业严格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用地,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专栏一:安全生产系统性整治

1.道路交通安全。重点整治"两客一危一校"和工程车辆等重点车辆,以及超员、超速、酒驾醉驾等严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加强客货车安全源头整治,加大运输企业安全隐患清理力度,健全安全隐患治理机制,加强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管。加强重点车辆运输安全治理,强化旅游客运、长途客运、货车超限、危险货物、校车交通、农村交通安全监管,规范城市工程运输车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完善道路安全防护保障,全面排查道路安全风险,强化道路应急保障,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推进国、省道及农村道路设施建设和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

2.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重点整治非法违法建设,盲目赶工期抢进度,恶劣天气强行组织施工等行为,以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等存在的安全隐患,治理建筑行业高处坠落防范措施不落实不到位问题。开展深基坑、高大模板、起重机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沟(槽)、桥梁、烟塔、隧道等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管,切实防控高处坠落事故。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实施建设施工智能化管理。规范建设程序与工程发承包管理,严格依法查处超越资质、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租借资质等违法违规行为。

3.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推动完善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全面核查管控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条件。强化重大危险源安全管控,推进全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监测监控接入省级监控监测平台。严格按照要求关闭取缔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烟花爆竹零售店(点),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销售、运输、储存、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4.非煤矿山安全。强化安全生产源头治理,提高安全准入门槛,严格新建矿山项目立项、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审查。进一步深化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落实尾矿库销号管理;加大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力度,落实镇对矿山的监管职责;积极鼓励、引导矿山企业加大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建设投入,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增强小型矿山专业技术力量;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严密管控地下矿山重大安全风险,严密管控尾矿库“头顶”、排土场、稀土矿山滑坡安全风险,严厉打击违反“三同时程序、超设计范围或不按设计组织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

5.消防安全。认真分析研判各地各行业消防安全形势,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推动隐患“清零;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开展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商业综合体、化工企业、家具企业、“九场所及老旧社区、新材料新业态消防安全综合整治。深化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探索推广定南县智慧消防运维中心运营模式,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推动建成“智赣119”消防大数据中心。加强消防站点、消防力量、消防装备、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乡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加大乡村火灾隐患整治力度。

6.城市建设安全。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综合共享管理平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排查房屋安全隐患,加强租赁房屋管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利用城市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录入管理。持续开展瓶装液化石油气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燃气行业集中整治。

7.特种设备安全。持续开展特种设备整治,重点开展液化石油气气瓶充装单位、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乘客束缚装置等专项治理,开展危险化学品相关特种设备以及“三无电梯专项整治回头看”,加强电梯安全监管、推进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和安全责任保险,推进“智慧电梯系统建设。

8.旅游领域安全。持续开展旅游包车安全专项行动。落实各类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对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加强景区景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有文物系统博物馆防雷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汛期旅游安全监管。

9.交通运输安全。深化铁路沿线环境、通用机场、综合客运枢纽安全专项治理;开展铁邮政快递涉恐涉爆、砂石运输行为安全专项治理;加强水上交通与渔业安全生产源头管理。

10.危险废物等安全。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完善危险废物管理机制,摸清全危险废物底数,合理规划布局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快处置设施建设;加强渣土、垃圾填埋、污水和涉爆粉尘的贮存、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金属废渣废泥加工利用的风险管控。

5.加强应急预案管理。一是完善预案管理机制。建立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和衔接融通,应用应急预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二是加快预案修订完善。修订《定南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行业、住建等行业部门预案,完善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点应急预案,加快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三是加强预案演练评估。指导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操作演练、实战演练或桌面推演,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健全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联合处置机制。

专栏2“十四五应急预案制修订重点方向

1.制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工贸行业、住建等部门预案。

2.修订:定南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6.合理设置避难场所。完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避难安置场所建设,结合市民公园等公共场所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避难安置点,推动避难安置场所达标建设,实现全高风险地区避难安置场所全覆盖。

(三)坚持一专多能定位,打造科学快速处置的应急救援体系

1.加强应急力量建设。一是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建设三年行动,打造“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队伍建设、装备配备等建设标准,加快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多渠道保障模式,提升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森林防灭火、生产安全事故救援等抢险救援能力是强化航空力量建设。统筹利用通用机场应急航空救援资源,规划建设1个直升机起降站点,推动形成功能结构合理、力量规模适度、各方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赣州南部区域性应急救援航空中心。三是强化社会力量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动态管理平台,完善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日常管理、应急调用、培训选拔、激励评价等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力量与其他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依法引导基层应急力量协助承担一定的抢险救灾职能,倡导红十字会、保险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投身应急管理事业。

2.提升救援协同能力。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军地之间、条块之间沟通协调,提升人员、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快速集成能力,加快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以及应急救援联防联控、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效能。

3.提升基础保障水平。一是加强救援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我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营房和训练设施,开展营房标准化建设,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生活设施、训练设施、物资储备库、车库等基础设施,配备通信指挥车、运兵车、工具车等专业车辆。二是加强装备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发改、财政、住建、应急等部门联动,加快事故灾害应急装备体系建设,设立应急关键装备库,统一配备标准化技术装备,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技术装备网络。提升应急装备现代化水平。针对城市火灾、森林火灾、防汛抢险、水域救援以及高辐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高风险救援场景,配备系列智能无人装备。镇(城区)应急管理站和蓝天救援大队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装备。

4.加强灾后救助恢复一是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以镇(城区)、村(居)为重点,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县、、村级灾害信息员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培训,着力破解灾情报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打通信息报送传递“最后一公里”。强化灾害信息员日常管理,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严格工作纪律,不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二是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加强与社会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有效衔接,坚持灾后救助与其他专项救助相结合,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合作模式,支持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依法参与灾害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等,加强临时住所、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三是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健全各级政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

四)立足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

1.强化装备物资管理。建立多部门参与应急装备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结合各地实际,把应急物资储备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参照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和标准,建立重要应急物资目录、丰富物资品种。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应急物资分级储备主体责任,指导各镇(城区)储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全面加强应急通信、广播设施、救灾专用车辆、救援专业机械等技术装备设备配备和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参照全国基础版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情扩充版清单,引导城家庭进行家庭急救箱等医疗物资储备。

2.拓展储备保障形式。优化整合各类社会应急资源,合理利用相关生产企业和大型商超的应急装备物资储备能力,建立应急装备物资协议储备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等调控手段,扶持应急装备物资生产企业发展,提高应急装备物资生产能力,形成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多元化储备体系。

3.强化应急通信保障。全面加强应急通信、广播等设施配备。加大偏远地区应急基础网络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高风险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超级基站,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完善县、镇(城区)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应急通信终端,确保灾害事故现场指挥调度的通信保障。

加强资源优化整合,建立技术创新驱动的人才科技支撑体系

1.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优化整合科技资源。依托赣粤边际定南应急产业园项目平台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的技术优势,围绕应急管理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攻关和资源共享,推动科教创新基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应急管理领域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科技研发体系,强化交流协作,加强灾害事故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加快主动预防型安全技术等研究,依托龙邦新材料研究机构等重大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等服务,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突出信息技术支撑。一是推广安全科技运用。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管控,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建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视频监测、实时预警、智能化管控。推动危化品企业三、四级危险源及非煤矿山全覆盖、三等以上尾矿库和烟花爆竹企业的联网监控。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县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感知网络和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建设,采用5G、专业数字集群等新技术,综合宽窄带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重点强化灾害事故现场指挥调度的通信保障。三是推动智慧应急应用。按照“构建一个大数据中心、提升五大能力”,推动“智慧应急”建设,结合“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等,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政务管理和社会动员等功能应用。积极协助“智慧应急”试点建设,全面推行应急管理“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森林火灾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深度应用,不断形成定南县应急管理数字化应用新生态。

3.突出应急人才培养。一是培育本地应急管理人才。加强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大力培养应急管理学科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才招录、引进、培养机制,探索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人员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提高专业人才比例和职业素养。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对镇村应急管理干部和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力度,顺利承接下放权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水平。

4.提升履职保障水平。一是完善普法教育制度。加大应急管理普法教育力度,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强化措施和实效,积极营造全民学法、法、遵法、守法氛围,努力创造良好的懂法守法环境,夯实应管理依法行政基础。二是开展应急能力建设。参照应急管理部门基础设施、专业装备和车辆配套标准,开展以机构队伍、制度体系、应急预案、物资装备及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持续改善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工作条件。三是健全职业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应急管理职业特点的津贴补贴、医疗保障、康复疗养和抚恤优待及动态调整政策,建立健全职业荣誉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提升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和吸引力。完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等专业救援队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依法参与事故灾害救援保障机制。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体系

1.严格执行法规标准。一是健全应急管理制度规范。对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具有我特色的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推广实施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隐患治理、航空救援、应急装备、应急通信、应急演练等领域技术标准。二是健全监管执法体系。整合各项监管执法职责,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实施行政检查,减少检查频次,提高监管执法效能。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类分级执法,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编制统一应急管理执法目录,制定执法事项清单制度,依法及时动态调整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三是强化监管执法队伍。统筹配置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突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专业性要求,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强化人员培训,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完善执法人员交流培养和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执法人员的积极性。落实国家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执法专业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和用品配备,加强执法用车保障,严格执行《综合行政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志管理办法》,做好配发管理工作。四是规范监管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推进“互联网+执法”,加大执法信息公开化。推动重点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执法方式;强化违法行为失信惩戒;加快各部门之间执法信息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应急管理执法检查跨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执法合力。突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监管,落实行业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2.提升宣传教育水平。一是开展应急系列宣传。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办好定南应急管理”政府门户网站,推进应急政务信息公开。加强与新媒体合作,推进政务微信品质提升。深化应急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二是提升全民应急知识。依托现有科普设施,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普及学校、社区、企业等应急演练,大力发展应急志愿服务,提升公众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安全监管干部中推进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三年提升行动,力争2022年底前,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明显增加;组织安全生产“三项岗位”人员培训考试。强化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培训,加强实战经验的培训,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自然灾害事件应对处置培训、强化应急救护培训。四是厚植企业安全文化。强化企业安全社会责任建设,建立企业安全自我承诺宣誓制度。加大安全生产公益广告、知识技能、案例警示等投放力度。大力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区、安全主题公园、安全主题街道、安全教育基地等建设。推进城乡安全文化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推动安全文化设施向社会民众开放。五是推进基层示范创建。持续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创建等活动,力争创建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事故灾害早期处置、群众转移避险安置、灾害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3.提升应急服务能力。一是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在应急物资采购、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等方面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二是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能力,鼓励企业购买应急服务,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社会资源应急征用补偿办法。三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加快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动第三方机构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全面推行农房保险、农业灾害保险,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等。

4.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一是规划建设应急产业园。综合利用我县区位交通、物流仓储和芳纶纸、稀土新材料等优势,争取上级应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规划建设赣粤边际定南应急产业园,整合引进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应急产品,推动应急产品轻量化、智能化、高机动性、可组合化发展,争取到2025年,打造成国家级应急产业基地。二是支持应急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控作用,完善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体系,培育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支持应急企业发展,推广应用适用于家庭单元和个人的成套应急用品,将基本应急防护用品纳入劳动保护用品范围。三是深化政校企合作。加强与江西理工大学、龙邦新材料等应急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围绕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及就业、应急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共享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实施“136”工程(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和六大平台),共同提升产学研能力,推动区域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

四、重点工程

(一)安全风险防控基础提升工程

1.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防控项目。推动以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工艺自动化改造为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隐患治理。

2.非煤矿山安全风险防控项目。实施尾矿库、大型采空区、露天采场高陡边坡、排土场及稀土矿山边坡滑坡等重大安全隐患治理。

3.公路安全生命防护项目。实施乡道及以上等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

4.消防基础设施和生命通道项目。实施“多规合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编制修订城乡消防专项规划将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训练基地建设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一区一策”,全面打通老旧小区消防通道。

(二)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项目。在全范围内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1:10万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构建全多灾种灾害风险和群众转移避险安置“一张图

2.防汛抗旱能力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推动全堤防全面达标。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和型灌区工程,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

3.地震风险普查和房屋设施加固项目。加强一般地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危旧房屋、城市公用设施的加固改造,实施农村民居加固示范工程建设。

4.城乡综合减灾示范项目。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全县力争创建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5.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在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合理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等已有设施改扩建应急避难场所,在市民公园建设1处应急避难示范场所,配备相应的设备物资。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专业应急救援能力提升项目。依托现有森林消防力量,组建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集体能训练、专业技战术训练、装备实操训练、特殊灾害环境适应性训练、战斗合成训练一体的训练基地。

2.航空应急救援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定南航空应急救援中心项目。依托新建的定南县通用机场,按A1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兼具航空应急救援功能,完善航空救援相关配套工程。规划在县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基地建设1处直升机临时起降点。

3.定南县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将县人防大楼七楼改造成县应急指挥中心,完善应急指挥平台、值班保障用房、公用配套设施等。

4.定南县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基地项目。新建县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基地,新建应急物资储备库(分区储备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减灾救灾应急物资装备及部分公共卫生医疗物资)、县应急救援队伍营房及训练场所,提升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

(四)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1.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建设项目以县应急指挥中心为平台,与全县7个镇应急指挥平台打通配备实际视频同步传输,完善园区企业监测平台建设,接入与本县应急管理相关的行政部门所管理的重点领域的视频图像流,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安全生产调度系统的应用,为定南县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防灾基础、安全技术和指挥调度支撑。

2.监测预警信息化项目。依托“智慧应急”江西试点,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实施,推动实现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监测预警全覆盖;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实现现有中型以上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或监测预警全覆盖。完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强化各部门的信息对接和发布应用。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多灾易灾地区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建设,强化“村村”防灾减灾救灾实际应用。

(五)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1.应急物资县级储备库建设项目。依托县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基地,新建应急物资储备库,分区储备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减灾救灾应急物资装备及部分公共卫生医疗物资。

(六)应急产业发展工程

1.赣粤边际定南应急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已列入江西省和赣州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我县策应粤港澳大湾区对应急产品服务的旺盛需求,依托我县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利用物流、通用机场、新材料等资源,引进装备、材料、医疗、轻工、化工、电子、通信、仓储等应急领域产业,做强做大应急产业,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力争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应急产业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方“安全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十四五”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应急管理事业,切实把应急管理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及时研究和解决应急管理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单位要依法履职、责任到岗、落实到人,调动各方力量,强力推动《规划》落实。

二)加快规划推进。建立横纵相连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规划推进工作中的任务分工。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财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应急管理的财税政策,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支持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支持,工信部门要加大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好规划赋予的重点任务。

(三)加大建设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投入机制,扩大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县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和评价机制,培养高水平应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开放、竞争、包容、合作的智力支撑环境。

(五)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分析。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2023年和2025年终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应急部门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