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决策公开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定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访问量:

定南县人民政府文

  

定府发〔2021〕1

定南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定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定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定南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定南县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8


定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1

  第一章发展基础………………………………………………1

  第二章发展环境………………………………………………7

  第三章总体要求………………………………………………8

  第四章发展目标……………………………………………11

第二篇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18

  第一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18

  第二章坚持人才优先发展…………………………………19

  第三章营造良好创新生态…………………………………20

  第四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2

    第一节实施数字产业化培育行动………………………22

    第二节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23

    第三节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24

第三篇深入推动工业倍增升级……………………………………25

  第一章提升工业产业集群化布局水平……………………25

  第二章实施重点产业规模倍增工程………………………26

    第一节做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26

    第二节做优新材料产业…………………………………27

    第三节改造升级传统产业………………………………28

    第四节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29

  第三章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30

    第一节推动开发区满园扩园行动………………………31

    第二节完善基础设施……………………………………31

    第三节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31

    第四节促进产城融合发展………………………………32

  第四章增强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竞争力……………………33

    第一节培育壮大精细化工产业…………………………33    

    第二节推动产业平台建设………………………………33

    第三节完善体制机制……………………………………34

第四篇建设新时代“五美”乡村…………………………………35

  第一章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35

    第一节做好动态调整监测………………………………35

    第二节落实脱贫人口增收发展机制…………………36

  第二章发展绿色农业………………………………………36

    第一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7

    第二节做大做优特色产业……………………………38

    第三节丰富乡村经济业态……………………………40

  第三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40

    第一节分类推进乡村发展……………………………41

    第二节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42

    第三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2

    第四节弘扬乡风文明…………………………………44

  第四章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44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

  第一章建设旅游城市………………………………………47

    第一节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47

    第二节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48

    第三节打造旅游精品线路………………………………48

    第四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49

    第五节推进旅游融合发展………………………………49

  第二章建设赣粤边际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51

    第一节建设“一港三区”…………………………………51

    第二节发展物流新业态…………………………………52

    第三节完善物流网络体系………………………………53

  第三章  打造足球之城………………………………………54

    第一节完善足球基础设施建设…………………………54

    第二节唱响青(少)训品牌……………………………54

    第三节丰富足球赛事……………………………………55

    第四节发展足球产业……………………………………55

    第五节加强对外合作……………………………………56

  第四章  发展康养产业………………………………………57

  第五章  发展其他服务业……………………………………57

第六篇坚定不移稳投资扩内需……………………………………58

  第一章持续扩大有效投资…………………………………58

    第一节实施重大项目六大会战…………………………58

    第二节加强项目要素保障………………………………59

  第二章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59

    第一节建设交通强县……………………………………59

    第二节加强能源保障……………………………………61

    第三节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63

    第四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64

  第三章全面促进消费升级…………………………………66

    第一节提升供给质量……………………………………66

    第二节激发消费需求……………………………………67

    第三节营造放心消费环境………………………………67

第七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69

  第一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69

  第二章 建设美丽县城………………………………………69

    第一节构筑“一廊四区两翼”城市发展格局……………70

    第二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70

    第三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72

  第三章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74

  第四章统筹城乡融合发展…………………………………74

    第一节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75

    第二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75

    第三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76

第八篇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定南…………………………………77

  第一章严守生态保护红线…………………………………77

  第二章筑牢绿色屏障………………………………………77

    第一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78

    第二节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80

    第三节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81

  第三章壮大绿色经济………………………………………82

    第一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82

    第二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83

    第三节丰富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84

  第四章繁荣绿色文化………………………………………85

    第一节弘扬生态文化……………………………………86

    第二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86

  第五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87

第一节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87

第二节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度…………………………87

第九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定南…………………………………89

  第一章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89

    第一节加强对外交流合作………………………………89

    第二节深化产业合作……………………………………90

    第三节推进开放平台建设………………………………91

  第二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91

    第一节支持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92

    第二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92

    第三节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93

    第四节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建设…………………………94

第十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幸福定南…………………………………96

  第一章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96

    第一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96

    第二节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97

  第二章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97

    第一节推进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97

    第二节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98

    第三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99

    第四节完善终身学习体系………………………………99

第三章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00

    第一节推进红色基因传承………………………………100

    第二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02

    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02

    第四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103

  第四章全面推进健康定南建设……………………………104

    第一节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104

    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104

    第三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5

    第四节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106

  第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07

    第一节优化人口生育服务………………………………107

    第二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08

  第六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09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109

    第二节健全医疗保障体系………………………………110

    第三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110

    第四节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111

    第五节保障妇女儿童基础权益…………………………112

    第六节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112

    第七节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113

第十一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定南………………………………114

  第一章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114

    第一节捍卫国家安全……………………………………114

    第二节维护经济安全……………………………………115

    第三节保障公共安全……………………………………115

    第四节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116

  第二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117

    第一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117

    第二节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118

  第三章全面推进法治定南建设……………………………118

    第一节着力提升公正司法………………………………119

    第二节加强法律实施监督………………………………119

第十二篇凝心聚力绘就“十四五”发展新蓝图…………………121

  第一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121

    第一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121

    第二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122

  第二章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22

    第一节健全民主制度……………………………………123

    第二节完善监督体系……………………………………123

  第三章形成规划实施合力…………………………………124

    第一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124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125

    第三节动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126


定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定南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对“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同时,提出二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该规划主要阐明县委、县政府战略意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县在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开局期。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迈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坚定不移打好中央三大攻坚战和全县六大攻坚战,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果,“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接近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跨越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12.42亿元,“十二五”末的1.13倍。创造了一批“定南经验”和“定南模式”,一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全市前列。获批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全省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县、全省开放型经济综合先进县,定南工业园纳入全省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一区三园”

——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定位更加精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农业、现代物流、足球融合五大产业,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企业由23家增加到62家,税收增长109.53%。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园入驻企业19家。引进行业领军企业赣州龙邦芳纶复合材料项目。绿色农业稳步发展,生猪、油茶、蔬菜、脐橙等优势产业和禽类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赣州南部六县唯一的铁路集装箱码头定南港并网运行。桃源乐境景区成功创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按照“1+2+2+14+N”模式推动足球融合发展,获批全国社会足球场地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建成国家级足球训练中心,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1.91块,19所学校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园)。2020年承办赛事11次,参赛人数近万人,赛事活动初具规模,“足球之城”建设初见成效。

——重大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洋前坝水库稳步推进,获李克强总理批示给予支持。赣深高铁加快建设。4条出县城和5条出县境公路得到改(扩)建。省级天然气管网(定南段)工程顺利推进。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744元、11886元,年均增长7.6%、11.8%。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全县25个贫困村、5222户贫困户、20251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棚户区改造2434户,农村土坯房改造2202户,城镇化率预计达52%。教育优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定南瑞狮荣登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都联欢活动盛典。

——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赣服通”定南分厅3.0与省级“赣服通”实现联通对接,182个事项开发上线、实现掌上办理,在全市率先上线“好差评”系统,实现服务事项线上线下“两个全覆盖”。深入实施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建成运营“智慧定南”政务服务平台,“赣服通”定南分厅在全省率先上线。平台公司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城投公司成功发行5.5亿元债券。持续扩大开放,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招大引强成果丰硕、逐年创新高。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全面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3.07%,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礼亨水库饮用水源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水质标准,地表水省考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达100%。畜禽粪污第三方全量化收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全国推广,“利用废弃矿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获评省级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

——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法治定南、平安定南建设深入推进。全面推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信访矛盾化解“四个到位”原则,推行领导干部下沉一线接访,负面舆情下降66.32%,信访总量下降36.6%,获评全国、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市平安赣州建设先进县。


【附表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

属性

完成

情况

2020年

累计或年均增长(%)

2020年

完成情况

累计或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GDP(亿元)

100左右

8.7

87.07

7.8

预期

未完成

人均GDP(万元)

5.2以上

4.58

预期

未完成

财政总收入(亿元)

13.07

3.5

12.42

2.5

预期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8.8左右

7.8

预期

未完成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0.3

9.4

预期

未完成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9:47:44

15.2:32.8:52

预期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7160

9900

预期

完成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0632

10483

9.7

预期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45

10.2左右

30.09

预期

完成

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60

预期

完成

社会民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3912

8.4左右

32744

7.6

预期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957

10

11886

11.8

预期

完成

城镇化率(%

53

52(预计)

预期

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以上

95以上

预期

完成

人均预期寿命(岁)

74.5

76

预期

完成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左右

11.85

预期

完成

农村脱贫人口(人)

五年累计15825

五年累计20251

约束

完成

生态环境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

上级下达的目标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

完成

森林覆盖率(%

81以上

稳定

83.07

约束

完成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100

约束

完成

城镇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

85

95

约束

完成

省监测断面III类以上水质比重(%

85以上

85以上

约束

完成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6

96

约束

完成

注:共23个指标,有19个指标预期全面或基本完成规划目标,占比82.61%4个指标未完成(其中,GDP、人均GDP受第四次经济普查基础数据修订等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受宏观经济下行和疫情等影响)。


第二章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增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处于深化期,竞争优势正在重塑,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需求结构日趋完善,扩大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要求更加迫切。改革开放走深走实,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新时代重要任务,进入以开放促改革、创新促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各类矛盾风险进入高发易发阶段,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建设要求更高。

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叠加,使定南发展同时处于多重机遇和挑战。定南作为革命老区、大湾区发展腹地,处于赣深高铁赣州半小时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江西南大门的区位、生态、资源等优势将更加明显。同时面临“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省政府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多个重大战略、重大政策,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发展不足仍然是定南最基本的县情,经济总量小,首位产业聚集度偏低,优势产业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生态环保压力较大,城乡人居环境、公共卫生、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人民群众更高期待还有差距。

综合判断,进入新发展阶段,定南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县上下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根本特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敢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更加坚定实施“南下”开放战略,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第三章总体要求

“十四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工业倍增升级、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主攻方向”,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打造创新之城、物流之城、文旅之城、足球之城,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增进老区人民福祉、传承红色基因上作表率,建设开放、生态、幸福、现代化定南,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不断开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作出定南更大贡献。

“十四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为重点,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完善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强化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办好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坚持全县一盘棋,更好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作示范勇争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聚焦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精神,感恩奋进、担当实干、砥砺前行,接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第四章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

——实现“两个跨越”,即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双跨越”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努力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经济总量在全市排位前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市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首位产业总量及占比大幅提升。

发展质量实现新跨越。经济高质量运行更加稳健,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农业、现代物流、足球融合等重点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工业园改革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建设“四个城”:即创新之城、物流之城、文旅之城、足球之城

建设创新之城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力,加快产业动能转换,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五中心三基地”,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数字定南”,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水平,建设产业实力强、创新动力足、公共服务有保障的创新之城。

建设物流之城。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物流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普铁、高铁、高速公路、通用机场为骨干的1148大交通大开放立体交通体系,扩容升级定南港,完善公路口岸作业区通关服务功能,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平台,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协作联通、集散快捷、辐射周边的物流之城。

建设文旅之城。融入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县城为主体的美好家园,加强“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弱项,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建设旅游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客家风韵的文旅之城。

建设足球之城。坚持1+2+2+14+N”的模式,以校园足球为基础,以青(少)训为品牌,以足球赛事为引爆点,将足球运动与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健康养老、乡村振兴相融合,足球搭台,文旅唱戏,产业发展,形成足球产业链,将足球产业做深做实,做出定南特色,让足球改变一座城,影响几代人。

——实现“五个提升”,即开放型经济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升

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提升。建设与大湾区相适应的要素市场和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构建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环境,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定南建设成为大湾区的“智造谷、物流港、后花园、人才圈、试验田”,为赣州建设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革命老区与大湾区深度合作提供示范。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提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系统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两山理论”转化通道更加丰富,绿色文化更加繁荣,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社会治理能力取得新提升。平安定南、法治定南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镇村(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民生福祉显著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展望二三五年,定南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建设具有定南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形成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型经济新局面,在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上地位彰显;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法治定南、平安定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附表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标值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综合质效(6个)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87.07

120

7.5左右

预期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4.5

-

7.5左右

预期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8

-

8.5左右

预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0.09

43.15

7.5左右

预期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1.12

-

保持稳定

约束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

-

约束

创新驱动(3个)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1.61

(预计)

2.5

[0.89]

预期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5

1.5

[0.15]

预期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43.6

45

[1.4]

预期

协调发展(2个)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7

2.5

[0.2]

预期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

(预计)

57

[5]

预期

改革开放(2个)

出口总额(亿元)

6.6

6.95

2以上

预期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05

1.37

5.5左右

预期

绿色生态(8个)

耕地保有量(万亩)

10.5

确保数量不减、

质量提升

约束

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幅(%)

-

-

-

约束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1.5257

-

-

约束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约束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

-

约束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9.2

-

-

约束

森林覆盖率(%)

83.07

-

保持稳定

约束

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90以上

-

-

约束

民生福祉(9个)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2744

44945

6.5左右

预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886

17905

8.5左右

预期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5.5左右

预期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

[0.7]

约束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4.07

14.87

[0.8]

预期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4

2.55

[0.31]

预期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2.5

-

预期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5

78.5

[1]

预期

公众安全感(%)

98.9

99.4

[0.5]

预期

注:1.共28个指标,[]表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十四五”平均增速。

2.约束性指标具体数值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第二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之城”。

第一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引导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一批细分行业和领域的领军科研成果。支持鼓励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中小微企业组建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

加大社会研发投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升有研发活动企业覆盖面。建立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落实企业研发活动优惠政策,支持“三首”示范应用,探索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制度。

加快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专利成果,突破一批关键环节技术空白。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加大电子线路板等领域研发力度,开展应用技术和智能制造的新工艺和新流程研究。强稀土钨、芳纶材料等领域研发,建设“两用技术”高新材料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地。

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进企业与“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实践基地。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争取新型研发机构落户。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在我县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企业创新需求向科技攻关成果、中试成果、产业化转化,提高创新成果属地转化率。

第二章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加强人才引进。实施“引才入定”工程,完善人才举荐制度,有计划引进医疗、教育、企业管理、工程技术、大数据等紧缺人才。鼓励定南籍优秀人才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馈等方式返乡创新创业,引进一批行业智者和专才精英。探索在外省实施抱团式引人,吸引更多人才到定南落户兴业。充分发挥政府顾问、高端智库作用,推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深度融合。

强化人才培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实用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划建设职教中心,争取创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品牌专业,壮大工程师和技工人才队伍。实施新时代“定南工匠”培育计划,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推动地校人才供需深度对接,提高定南籍毕业生回乡比例。

深化人才交流合作。争取与大湾区城市、高等院校、国企央企等建立党政人才、企业家人才、医技人才等多类型人才学习培训、双向交流机制,常态化开展干部挂职、干部教育、进修培训和专家支援服务等人才协作工作。打造与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争取创办赣粤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共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联盟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师资交流、科研成果分享转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等多方面合作。

第三章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完善科技激励制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研发活动资助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做强人才集团,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设立“优才奖”,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人才温暖关爱工程,提高人才待遇,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增强人才的事业认同、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同。加快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创新尽职免责机制。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客专项计划,鼓励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深层次激发社会创造力。加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等建设,打造双创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活动。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机制,将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推进科技金融发展,推动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设立科技信贷,提高科技贷款审批效率。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吸引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创业领域。

专栏1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一)创新平台提质工程

2025年,新增1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

(三)专利提升建设工程

2025年,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增长10%,专利授权量年增长率10%,每万人有效专利拥有量1.5件,创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家。

(四)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

2025年,力争引进50名高层次人才。建设职教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翻一番;职业学校年培养技能人才总量翻一番。

第四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定南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

第一节实施数字产业化培育行动

坚持龙头带动、生态培育、需求牵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行动,培育壮大VR、大数据云计算产业,继续推进“五中心、三基地”建设。

VR产业。推动立体视觉工业基地商业应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等,推进“VR+”产业发展,构建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协同推进的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VR产业。

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模式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科睿特数据存储中心扩容升级,强化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应用,引进物联网、大数据、软件服务等企业,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区域大数据云计算中心。

第二节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健全跨行业数据流通渠道,形成以数据流为引领的企业数字化生态体系。

实施智能制造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建设集智能仓储、智能车间、生产品质全过程管控、全过程追溯管理等模块于一体的数字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发展工业互联网,鼓励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分行业组织第三方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与企业联合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快速转型。实施“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应用项目和企业。

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支持在大棚蔬菜、脐橙、生猪、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数字技术应用。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数字金融、数字文创、数字新媒体等工程,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深化行业应用。

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推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平台、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推广“区块链+”融合运用和北斗大数据运用。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大力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新零售等线上服务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技术融合、应用融合、场景融合向深度拓展,培育发展“微经济”,建设直播、短视频基地,打造“网红”城市。健全完善与数字经济新业态相适应的包容审慎制度规则,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激发新市场主体活力。

专栏2 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一)VR培育工程:重点发展VR+文化旅游。

(二)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培育数据采集、存储、挖掘、交易安全等新型数据服务模式和企业,面向重点行业,研发推广一批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应用。

(三)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慧车间、智能生产线,分行业引进一批数字化改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平台。

(四)“入网上云”工程:打造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到2025年,累计推动150家企业上云。

(五)数字农业工程:加强智慧农业“123+N”平台功能提升,支持畜禽养殖、生态循环农业、特色种植等数字化项目建设,争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开发“区块链+生猪”应用场景。


第三篇深入推进工业倍增升级

坚持把做强做优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5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260亿元。

第一章提升工业产业集群化布局水平

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建好基地”重大平台,推进江西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定南工业园建设实施1+1+N”产业攻坚行动,打造重点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一园一基地”:定南工业园区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1+1+N”产业:

“1个首位产业”,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

“1个优势产业”,为新材料产业(稀土钨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

N个传统产业,分别是光伏、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特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

第二章实施重点产业规模倍增工程

实施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做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做优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推动“四链”相互作用、融合发展

第一节做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

主动融入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围绕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电声、高端线路板等细分领域和产业链条,做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

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出台产业发展政策,建立企业梯队,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支持明高科技等企业上市,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引进优质电子信息企业。聚焦高端线路板、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电声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高端线路板产业链重点发展柔性线路版,线路板下游应用技术和电子元器件产品。可穿戴电子设备产业链重点发展整机、关键元器件、软件多向协作和相互配套,推动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发展。智能电声产业链重点发展扬声器、耳机、传声器、数据线、音响等关键元器件,推动电声元器件到终端电声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引进一批优质电子信息企业,到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企业达100家以上

第二节做优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稀土、钨、精细化工、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发展高端应用,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稀土产业。强化稀土战略性产业地位,建立绿色开采、精深加工、终端应用的稀土产业体系。创新离子型稀土绿色高效开采和循环利用技术,打造赣州离子型稀土开采技术集散地。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及终端应用,瞄准钕铁硼永磁材料产品、汽车磁材、电机磁材、电器磁材等领域,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延长稀土材料产业链,建设稀土永磁材料及应用产业基地。

钨产业。重点发展钨材料及终端应用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引进培育钨粉、碳化钨粉等高纯粉末制备和硬质合金、钨基合金等先进合金材料制备企业,形成钨矿冶炼分离、精深加工、终端应用的钨材料产业体系,提升钨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精细化工产业。支持现有企业绿色生产工艺提升、新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水性、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精细化工新材料,引聚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套,打造江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芳纶、碳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产业构建以基础纤维制造、复合材料制造、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终端产品等为主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链。支持芳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碳纤维产业项目落地。

第三节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光伏、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医药及医疗器械、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质量效益,鼓励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新技术应用和重组并购等手段,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光伏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光伏玻璃企业,支持赣悦新材料等企业上市重点引进培育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控制器等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光伏产业集群。

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产业。主动融入赣州市“整车+零部件+研发+监测+汽车文化”产业体系,发展轻量化高强度汽车零部件及车载音箱等产业。鼓励发展游戏游艺等机械设备。

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引导一批优质医药企业,发展原料药。壮大中医药产业,推进中医药研发生产向种植、医疗服务及康养延伸拓展。建设智慧健康产业园,发展医疗器械。

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培育定南特色食品加工品牌,发展粮油、特色小吃、果品功能食品等特色食品,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现个转企、小升规,促进食品加工业向产业化、品牌化转型。

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着力打造高端线路板、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电声、稀土材料、钨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七大产业链。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质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提高重点产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强化要素支撑,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及研发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化改造、企业品牌建设

专栏3 重点产业规模倍增工程

(一)电子信息产业

推进高端线路板、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电声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产值达130亿元,首位产业聚集度提高至50%以上。

(二)稀土产业

加快稀土材料研发中心、稀土绿色开采、稀土氧化物生产加工等重大项目,发展稀土高性能磁性材料、稀土永磁电机、汽车磁材等前沿应用,培育一批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及应用企业。到2025年,稀土产业规模突破40亿元。

(三)钨产业

发展高纯钨粉、碳化钨粉、特种钨丝、钨合金材料、钨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硬质合金等钨材料。到2025年,钨产业规模突破10亿元。

(四)精细化工产业

发展水性、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到2025年,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

(五)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

加快碳纤维产业、芳纶复合材料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分子基础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零部件、高分子复合材料户外用品等。到2025年,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0亿元。

(六)光伏产业

加快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控制器等产品。到2025年,光伏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

(七)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产业

加快推进轻质轮毂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高分子复合材料零部件、铝质高强度零部件、汽车音响等产品。到2025年,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产业规模突破3亿元。

(八)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加快智慧健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原料药、中成药、医疗器械等。到2025年,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突破4亿元。

(九)特色食品加工产业

加快冷鲜肉等食品加工项目,发展粮食深加工、油茶深加工、畜禽深加工、特色小吃、果品深加工等食品产业,培育2-3家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食品加工产业规模突破3亿元。

第三章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聚集集约,2025年,力争定南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超150亿元。

第一节推动开发区满园扩园行动

实施开发区改革创新倍增行动、“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争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开放水平、综合效益、生态文明、营商环境等指标进入全省中上游行列。推进优势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引进投资强度高、质量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落实“标准地”要求,建立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

第二节完善基础设施

推进“新九通一平”,完善开发区水、电、路、景观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完成富工二路、三路延伸工程、产业八路等道路建设。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实施开发区智慧化改造,打造智慧园区。完成工业园区调区扩区,加快富田片区储备用地、东岭片区开发。

第三节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投资管理体制,充分赋予开发区更多投资管理自主权。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开发区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开发区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化改革,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和“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完善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建立健全开发区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容错纠错制度体系。

第四节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进技术创新、技能培训、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开发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布局和建设。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开发区综合服务能力。

专栏4 开发区改革创新工程

(一)“5020”升级版工程

围绕“1+1+N”产业体系,提升项目引进质量和层次,争取更多“5020”项目落地。

(二)“节地增效”工程

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到2025年,新增标准厂房1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率达85%以上,开发区亩均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亩均产出超400万元,亩均税收超40万元,亩均利润达40万元,新增投资项目亩均投资强度不低于450万元。

(三)产业集群倍增工程

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倍增工程,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产值超180亿元。

第四章强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竞争力

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促进安全清洁、绿色低碳、集约聚集、创新高效发展。

第一节培育壮大精细化工产业

编制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培育政策,鼓励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竞争力。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规模与效益的突破。支持赐彩新材料等企业上市。突出重点领域招商,围绕现有企业上下游产品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引进一批优质化工项目,提升园区企业的关联度和集中度。

第二节推进产业平台建设

优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中、黄砂口核心产业区建设。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综合服务区,提升环境保护、安全救援、物流运输、融资服务、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住房、商贸等生活配套设施。打造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多样、生态良好、竞争力强的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第三节完善体制机制

严格项目准入管理,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强化落户企业管理,完善安全、环保等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健全“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严禁新建、扩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限制类、淘汰类化工项目。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严禁以改造为名扩大产能

专栏5 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工程

(一)精细化工产业基础设施工程

加快建设中、黄砂口核心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完善西江桥小区、北娄背小区配套基础设施。

(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综合服务区建设工程

建设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物流运输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第四篇建设新时代“五美”乡村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美乡村”。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落实国家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第一节做好动态调整监测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对贫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两类人群”建立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实施返贫困动态管理,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加强对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等灾害的预警,提前做好应对灾害的应急预案,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第二节落实脱贫人口增收发展机制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继续精准施策,帮扶脱贫村、脱贫户产业发展,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继续加强脱贫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

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和培训,进一步健全贫困人口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户参与产业开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大力引导培育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业致富新农人。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提升基层治理贫困能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引导群众勤俭持家、文明办事、理性消费、健康娱乐、开源节流。

第二章发展绿色农业

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精细规划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县级集群、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体系,促进脐橙、蔬菜、油茶、生猪等优势产业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第一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粮油生产。落实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确保全县10.5万亩耕地保有量和8.99万亩基本农田不减少,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2亿斤以上。建立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实施油料扩面增产行动。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等新型农业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发展精细农业。实施精细管理,发展精细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智能技术应用。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强水稻机插、稻谷烘干等推广与应用。

加强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水、电、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花卉苗木、脐橙、蔬菜为主导产业,推进龙塘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以虾稻、蔬菜、蓝莓、饲料加工为主导产业,推进天九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提升工程。

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深入实施绿色有机品牌培育计划,推进脐橙、蔬菜、油茶、茶叶、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唱响“胜仙面条”“云台山茶叶”“赣南脐橙”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发展富硒农业,培育“梦江南”等一批富硒农产品品牌。推进“三品一标”,力争到2025年,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30个以上。

第二节做大做优特色产业

着眼于丰富 “菜篮子”“肉盘子”,全力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发展蔬菜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组织形式,推进田园综合体发展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种苗繁育、深加工,建设大坝、扬眉、乐德村等蔬菜产业基地,打造供深、供港富硒蔬菜供应基地,统筹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强链补链。加大对蔬菜基地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水平。积极搭建益农信息社,坚持以信息导向、市场导向引导蔬菜种植。

实施生猪复产增养工程。以规模化养殖为龙头,重点引进一批商品生猪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高标准建设栏舍,稳定全县生猪数量,到2025年,全县生猪出栏数量稳定在60万头以上。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推进能繁母猪等育种基地建设。

发展油茶产业。实施油茶林提质改造工程,推进国有林场开发,重点支持云台山、含湖、上寨三个国有林场新造高产油茶基地,扩大油茶种植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油茶深加工,延长油茶产业链。

扩大脐橙种植规模。提升脐橙品质品牌,优化脐橙产业品种结构。推进标准化生态富硒脐橙园建设,建立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培育壮大一批龙头种植企业,推动脐橙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强化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引进和扶持一批加工营销型龙头企业,提升冷藏库、冷链运输设施、分选设备水平,积极发展深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发展链条。

推进其它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禽类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茭白、中药材、蓝莓、肉鸽等特色农产品,开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活动。

第三节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培育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推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旅一体化综合体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力争打造2-3个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壮大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冷链仓储、生鲜仓储,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配送、直营直销等经营方式,建设面向大湾区的在线销售网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三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一节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统筹乡村发展空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鼓励土地等要素资源流转,创造生产要素集约化经营条件,实现乡村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更加均等的生活服务。

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分类构建乡村发展体系,引导乡村科学发展,提高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

聚集提升类村庄。主要以地理位置优、常住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好和产业特色强的村庄为主,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治理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样板示范村。

特色保护类村庄。主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的村庄为主,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结合资源特色,统筹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整治乡村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鼓励发展特色手工业、风味美食和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客家民宿等文旅融合产业。

城郊融合类村庄。主要以城市近郊的村庄为主,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整治,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田园综合体。

第二节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补齐乡村供水、供电、道路、农田水利、信息网络、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以县道三级、乡道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改善村组联通和村内道路,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村村通”客车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设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广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乡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实现自然村组宽带网络全覆盖。

第三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开展村庄和庭院美化,推广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实施“七改三网”,科学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抓好农村公路及路域环境整治,全面推进村庄绿化亮化。推进污水集中治理。实施河(湖)长制,整治村庄河道、沟渠。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在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标准化农村公厕,实现全县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科学治理“空心村”,发展乡村美丽经济。逐步健全“有人看护、有钱维护、有制度管护”的全域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培育中心村,建设特色村,创建美丽示范村。深入实施“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和传承”“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传承”工程,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修缮和整治。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建房,积极推广客家建筑风格,传承客家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乡村旅游型、绿色生态型、产业发展型、特色文化型、传统村落型特色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

第四节弘扬乡风文明

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农村社会诚信建设。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宣传阵地,利用微信平台、电视专栏等新型传播媒介,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有序推进基层党组织、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活动,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反对封建迷信,打击赌博、迷信活动,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持续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绿色殡葬改革。

第四章  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形成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大型农机具、厂房、生产订单、农业保单等质押业务,满足农业发展融资需求。推进农村事务阳光工程,完善农村便民服务平台

专栏6 现代农业重点项目

(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25000亩,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六大工程及机耕桥、下田板、涵管等其他辅助设施。

2.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稻育秧粮食烘干加工及农机存储一体化项目。

3.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完善农业综合示范园基础设施,争取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4.精细农业发展工程:发展农业精细技术,推动精细播种、精细施肥、精细撒药、精细灌溉等农业精细管理模式,将精细管理方式融入品牌定位、运营管理、流通服务等各个方面,加快实现精细生产、精细加工、精细流通、精细服务,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细农业产业体系。

5.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示范基地、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6.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大力推广适用丘陵山区、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提高水稻、果业、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二)农业产业发展及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

1.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抓好富硒脐橙、生猪、油茶、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

2.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工程:发展生猪、油茶、脐橙、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建设,到2025年,培育10个特色农产品集群。

3.其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实施大豆、油菜等油料扩面增产行动,发展以茭白、中药材、蓝莓、肉鸽等其它特色产业。

4.林下经济培育工程:实施好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

5.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现代生猪、水稻、脐橙、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6.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实施好农产品检测中心、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项目、清洗消毒中心项目、乡镇畜牧兽医站等项目。

7.现代农业标准化管理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引进国际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合格率维持在98%以上。

(三)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18家。

(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产业兴村强镇示范工程:立足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乡土经济、实现以产兴村、产业融合,到2025年,建成5个以上农业产业强镇,每个镇做大做强1—2个特色主导产业。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集产业发展、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科技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主题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到2025年,力争建成精品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

(五)气象保障工程

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建设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智能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第五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面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特色优质、布局优化、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第一章 建设旅游城市

融入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客家文化为引领,凸显生态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企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宜居、客家风韵的文旅之城。

第一节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树立“城区即景区”理念,盘活提升现有旅游景区,丰富景区、商业街区、星级酒店等旅游业态和功能配套,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一核两区三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核:以县城为核心(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两区:龙归湖旅游度假区和城北休闲康养旅游区

三带:老城镇—岿美山镇古城、工矿文化体验带

天九镇—龙塘镇—鹅公镇生态康养旅居带

历市镇—岭北镇农旅体验带

第二节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抓住高铁开通机遇,完善旅游集散、交通换乘、信息咨询等服务,强化与周边主要旅游景区合作,建设以定南高铁为核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开通至周边主要旅游景区和旅游乡村的旅游专线,建设服务覆盖江西省南部和粤北地区“一小时旅游圈”,实现区域间旅游服务、中转集散、客源互通、文化交流,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第三节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老城镇—岿美山镇古城、工矿文化体验旅游线路。依托莲塘古城、百年钨矿等历史遗迹,打造集民俗文化、工矿文化、民俗体验、工矿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线路。

天九镇—龙塘镇—鹅公镇生态康养旅游线路。依托九曲河湿地公园、金石嶂等自然景观,发挥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东江源头的生态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户外运动、特色住宿为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线路。

历市镇—岭北镇农旅体验旅游线路。依托云台山自然保护区、田园综合体、温泉等特色资源,打造集农旅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和科普研学为一体的农旅体验旅游线路。

第四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完备的旅游接待服务配套体系,创新开发旅游系列产品,提升游客的便利舒适度和体验满意度。

优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推进旅游公路、景区道路建设。扩展公交线路、发展汽车租赁、网约车等出行方式,提高旅游交通通达度和便捷性。

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智慧旅游。实施旅游厕所提升工程,确保景区内旅游厕所达到2A级以上标准。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融合客家、足球、瑞狮等元素,打造农副土特产、文创商品等系列旅游产品,树立定南文旅产品品牌。

第五节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展,办好足球文化节、办好万人徒步节等活动,唱响“生态定南、徒步天堂”。

发展夜经济。建设文旅商业街,促进美食、娱乐、购物等多元化夜间消费业态发展。鼓励发展24小时不打烊餐饮店、便利店、娱乐场所,扩大夜消费、丰富夜生活、繁荣夜经济,唱响“不夜定南”。

  专栏7 旅游重点项目

(一)旅游集散中心

建设集集散、旅游咨询、交通服务等功能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二)旅游公路项目

建设桃源乐境景区、岿美山至龙南虔心小镇、岭北月子至马头寨、岭北南丰至云台山、九曲河等一批旅游公路项目,合计长度约46公里。

(三)旅游厕所提升工程

景区内新建2A级以上标准旅游厕所。

(四)森林步道、健康步道

规划建设南岭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一批健身步道项目。

(五)旅游街区打造工程

建设1 条特色步行街或美食街。

(六)星级酒店、特色民宿建设

建成3 家以上四星级及以上酒店,5家以上特色民宿。

(七)旅游产品开发

开发以瑞狮、足球等具有定南特色主题的旅游商品。

(八)龙归湖旅游度假区

合理开发利用龙归湖,打造古建筑文旅街区、文化主题酒店、游玩体验区、旅游集散中心和研学基地等的旅游综合体。

(九)九曲度假村提升改造

以原九曲度假村为中心,以建设5A级景区为目标,沿着九曲河向上向下作延伸拓展,整合周边的山林、河湖及古村落进行深度开发,对原有的旅游功能进行优化升级。

(十)莲塘古城

拟保护修缮莲塘古城的东门、南门、西门、城隍庙、巽塔、古井、古街等,重建县衙、学宫(孔庙)、城墙、北炮楼、关帝庙、钟楼、文昌阁等古建筑,修缮部分明清古民居、宗祠等,恢复古城历史面貌,开发旅游功能,完善相关旅游基础设施。

第二章建设赣粤边际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内外联通、城乡衔接、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打造物流集散、产业集聚、商贸繁荣的赣粤边际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第一节建设“一港三区”

优化园区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产业园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港三区”(定南港、临港产业区、冷链物流区、口岸物流区)发展格局。

定南港。主动融入赣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发展体系,全面接轨赣州国际陆港铁海联运“三同”班列,扩大铁海联运“三同”政策受益面。积极推进二期扩容工程,延长铁路专用线,建设标准仓库,提升集疏运能力,降低运价差距,实现与赣州港一体化发展

临港产业区。完善园区路网、物流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平台,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冷链物流、区域分拨(集散)中心、跨境电子商务等,推进定南“港产城一体”协同发展。

冷链物流区。重点培育冷鲜肉、果蔬、油茶等现代物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冷冻冷藏、冷链物流配送等业态,推进省级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络节点建设,完善城乡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口岸物流区。提升省级公路口岸作业区、赣州出境水果检验检疫指定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完善通关服务功能和口岸联络协调机制,实现铁海联运进出口货物“一票到底”,推动与沿海港口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争取批复进境水果指定口岸、龙南保税物流中心定南站,培育赣粤边际区域性进境水果交易中心

第二节发展物流新业态

积极培育智慧物流、共享物流、应急物流、物流金融、航空物流等新业态,培养引进物流人才,发展物流平台经济。

智慧物流。整合线下同城配送运力、末端网点、仓储资源,建设物流信息中心平台,为用户提供发布需求、在线支付、在线接单、信息展示、实时定位、在线管理等服务

共享物流。发展云仓等共享物流模式、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

应急物流。加快推动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运输转运等设施建设,形成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能力储备。

航空物流。依托定南通用机场,发展货物航空寄递、零担分拨等业务,推进航空物流发展。

物流金融。鼓励供应链核心制造企业或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为包括物流、快递企业在内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增信支持,妥善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

引进和扶持一批信息咨询、订单管理、物料配送、仓储加工等增值服务的第四方物流企业。

第三节完善物流网络体系

完善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商品配送或分拨中心,整合优化邮政、快递、商贸、供销、交通等物流设施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鼓励连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构建城乡互动、镇村互联、便捷高效的配送网络体系。

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完善农村物流服务,建立农产品产地与零售企业对接机制,实现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全程冷链物流直供模式。

  专栏8 现代物流重点项目

(一)定南港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延长铁路专用线、双向走形轨、标准仓库及配套基础工程。

(二)中油联合能源:建设成品油油库、综合功能服务站、公路驿站等相关配套设施,打造江西成品油交易中心。

(三)江西定南供销冷链物流园:规划建设一个2万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及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临港产业园:开发平整园区土地,建设园区路网、供电供水网络、货物堆场、标准仓库、社会停车场等工程。

(五)公铁海多式联运物流项目:提升改造口岸作业区服务功能,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

(六)城乡社区物流智能配送网络体系:新建县级公共配送中心、镇级公共配送中心、社区智能配件箱等,完善城乡社区物流智能配送网络体系建设。

第三章   打造足球之城

足球搭台,文旅唱戏,产业发展,形成足球产业链,将足球产业做深做实,做出定南特色,让足球改变一座城,影响几代人。

第一节完善足球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1+2+2+14+N”模式,完善足球场地和足球训练中心配套设施,推进足球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实现每万人2.3块足球场的目标。实施城企联动,加强足球场地设施运营管理,加快建设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

第二节唱响青(少)训品牌

实践和丰富“四个落实、三不脱离”校园足球模式。积极开展校园足球试点示范,创造“定南经验”。加强U系列梯队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青少年足球队。探索打通足球人才出口,向一流俱乐部、强队输送更多足球人才。深化与足球产业运营机构的合作,丰富培训内容,提升运营层次。

第三节丰富足球赛事

壮大青少年系列赛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规范有序的U系列足球赛事机制。持续办好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全省百县青少年足球运动会和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等赛事活动,争取举办国家层面体院杯、体校杯、北体青训杯等青少年足球赛事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

承办职业足球赛事。争取承接国际或国内大型成人竞技足球赛事。

发展社会足球赛事。经常性开展县内外社会足球赛事活动,每年举办2-3次规模较大的特色休闲足球赛事,打造定南足球赛事品牌。

第四节发展足球产业

将足球运动与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健康养老、乡村振兴相融合,全产业链推进足球融合发展,扩大“足球之城”影响力。

发展足球赛事产业,通过承办各类足球赛事,发展赛事版权、门票销售、商业赞助等足球赛事产业。吸引专业足球队转训、集训,建立完善足球转训、集训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

发展足球衍生产业,以足球为引领,引进社会资本建设足球主题酒店、足球运动员村、足球文化民宿、足球小镇等,引进足球文化企业、体育运动用品企业等主体,发展足球装备制造业、足球服务业。

第五节加强对外合作

加强与斯巴达亚洲足球会等足球协会、俱乐部在教练员培训、球队建设和球员发展、国内外资源对接与交流等合作。拓展与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体校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打通足球运动员“出口”、打造品牌赛事等方面合作。加强与广东、江西婺源县、陕西定边县等旅游和体育大省(县)的合作交流。深化与赣州市其他县(市、区)交流合作,在整体提高全市足球发展水平上持续发力。

专栏9 足球重点项目

(一)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食堂、运动员宿舍、培训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二)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14个足球示范村,建设11人制足球场24个、7人制足球场14个、5人制足球场5个,配套建设管理用房、接待中心、厕所等设施。

(三)足球示范镇建设项目

建设鹅公镇、岿美山镇足球特色小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四)开展足球赛事

举办国家、省、市、县各级足球赛事,常态化承接各类足球赛事、转训、培训等。

(五)发展足球产业

建设足球主题酒店、足球文化民宿等项目;引进足球文化企业、足球俱乐部、足球协会、体育运动用品企业等主体;将足球运动与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健康养老、乡村振兴相融合,全产业链推进足球融合发展。

第四章发展康养产业

对接大湾区健康养老市场需求,吸引大湾区投资者来定南开发康养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深入推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建设。加快建设康养谷、智慧健康产业园等项目,探索“康养+医养+旅游”发展模式,推动医疗和健康养老深度融合,打造康养小镇等生态康养综合体。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发展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探索组建医疗集团。推动县级医院与知名医院开展合作交流,引进优质医疗机构和医疗人才来我县开设分支机构和执业,发展品牌医联体。

第五章发展其他服务业

发展服务外包、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环保服务、人力资源、商务咨询、现代会展、售后服务等其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推动家政服务、物业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房地产等其他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层次需求。


第六篇坚定不移稳投资扩内需

坚持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定不移稳投资扩内需。

第一章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公共服务六大领域“项目大会战”,持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第一节实施重大项目六大会战

积极谋划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民生工程等“五个重大”。开展项目集中开工、现场观摩、谋划推进“三大行动”。健全项目定期调度机制、协调推进机制、挂点服务机制、考评奖惩“四大机制”。

聚焦“两新一重”,实施一批战略性、区域性、引领性的重大工程,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突出重点产业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度滚动发展格局。

第二节加强项目要素保障

按照“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推动项目建设提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引导民间投资,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规范投资决策,加强投资全流程监管,强化绩效评估和后评价制度。科学编制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政策体系,简化审批手续材料、条件要件。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统一”,推广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争项争资,聚焦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生态环保、民生事业等重点领域,争取更多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企业债和国外优惠贷款,在北上南下中争取更多定南份额、发出更强定南声音

第二章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坚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集约高效、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建设交通强县

按照“打开山门、打开城门、连通城乡”的思路,突出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推进一批县城出口、县境出口、乡村连接道路项目建设,构建1148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通用机场。A1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定南通用机场。发展航空器托管、维修维护、航空物流、航空培训等航空产业,打造通用航空特色小镇、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

完善高速公路路网。打通对外通道,提升联通水平,扩大辐射范围。实施宁定高速定南联络线西延工程(定南至龙南至全南高速)、大广高速龙河连接线新建复线工程,实现“三南”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实施鹅公留高速互通工程。

畅通干线公路。实施国省道、县道升级改造,提升普通国省道、县道干线公路等级和城乡交通通行能力,构建内联外通、城乡协调的公路路网。2025年底,实现全县国道一级公路比例达到80%,省道二级及以上比例达到100%,县道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达80%,实现乡村公路进村主干道至少有一条达到5米硬化(油路)标准

改善农村公路。推进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提高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联网互通能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改善农村公路路况环境,提高交通舒适度和安全性,建设“四好农村路”

织密城市路网。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优化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级配,以打通“断头路”、开辟新支路、连接主干道为重点,提高路网密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统筹城乡客运。建成定南综合客运站,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完善城乡公交设施,形成“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城乡一体化客运体系

专栏10 交通重点工程

(一)航空

A1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定南通用机场。

(二)高速公路

大广高速龙河连接线新建复线工程,宁定高速定南联络线西延工程(定南至龙南至全南高速),鹅公留高速互通工程

(三)国省道、县道及农村公路

实施国省道升级改造82.1公里,县乡道新改建34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4公里,拓宽乡村公路173公里,实施岿美山高速联络线工程

(四)市政公路

建成高铁新区路网,建设西环南路(G535绕城路)

(五)客运枢纽

建成定南综合客运站

第二节加强能源保障

按照“适度超前、内优外引、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原则,构建安全可靠、绿色低碳、智慧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

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着力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健全调峰储运体系,促进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提升综合供应保障能力。构建以220千伏为主供电源、110千伏为主网架的供电网络,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加快实施农网改造,鼓励错峰用电,落实有序用电,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优化加油站和油库规划布局,规划建设成品油储备基地。加强天然气储运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推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实现多气源供气。

推动能源结构升级转型。坚持清洁低碳导向,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高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积极稳妥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新能源,保持合理规模和发展节奏,加快建设储能项目应用。不断提高新能源比重,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动乡村用能转变,鼓励以分布式能源满足农业农村综合用能需求,深入实施“以气代煤、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工程,建立满足乡村振兴的清洁高效用能长效机制

促进能源优化创新发展。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加快新能源供电网建设,形成开发储用一体化局域清洁功能系统

专栏11 能源重点项目

(一)主干电网及城乡配电网

鹰翔110千伏输变电站及配套35千伏线路工程,圳岗110千伏变电站2#主变扩建工程,枧下35千伏变电站第二电源线路工程,10KV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二)新能源开发利用

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

(三)油气储运设施

西气东输对接长输管道天然气场站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城镇、工业园区天然气管网工程。

第三节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布局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补齐防洪、供水、灌溉短板,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构建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于一体的水利体系。

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巩固提升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等工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时修复损毁工程,保障农业生产灌溉需要。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提升城乡供水工程,扩大城乡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供水,建设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改造老旧供水管网,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

推进水生态建设。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农村水系整治,实施水系连通、重点水源保护、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等工程,推进“引桃入定”引调水工程。

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完善饮用水自动监测设施,建立饮用水水质应急预警机制。

专栏12 水利重点项目

(一)防洪能力提升

中心城区防洪工程、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镇村中小河流提防工程、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塘整治与水系连通。

(二)城乡供水安全

洋前坝水库工程、营场水库备用应急水源工程、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铁炉小一型水库、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三)水利灌溉设施

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

(四)水生态建设

1.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农村河道水系连通试点工程、中心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历市河县城至天花段生态廊道可持续发展工程、老城河上游段修复治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城乡污水处理工程。

2.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实施“引桃入定”引调水工程。

第四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超前谋划、主动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5G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域部署5G网络,促进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中心城区、7个乡镇全覆盖,实现工业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重要交通枢纽、重点景区、重要公共场所等应用场景深度覆盖。深入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城市“感觉感知”能力。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建设。

加速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市政、交通、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强“新基建”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应用。发展智慧交通,实施城区道路、域内高速公路改造升级。系统谋划智能交通、大电网和微电网发展,建设分布式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加强智慧绿色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域内高速、国省道沿线快充网络,加快推进区和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

专栏13 新基建重点项目

(一)5G信息网络

推进中国移动5G网络、中国电信联通共建共享5G网络、中国铁塔5G网络基站及室内分布系统等项目,实现中心城区、7个乡镇、工业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重要交通枢纽、重点景区、重要公共场所全覆盖。

(二)物联网感知设施

推进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物流、能源、市政设施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建设,建成物流网公共服务平台。

(三)大数据中心

推进区域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智慧定南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

(四)工业互联网

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第三方服务商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

(五)智慧交通

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慧化升级改造,提升“人、车、路、云”协调能力。

(六)智慧能源

推进电力物联网,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等重要公共场所安装智慧快充设施,到2025年,建成各类充电桩500以上。

(七)智慧公共服务

实施城区智慧停车、互联网医共体升级、教育大数据中心升级扩容等项目。

(八)智慧社会治理

推进5G+智慧定南建设,建成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政法公安视频平台、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

第三章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第一节提升供给质量

推进质量强县。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对标先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标准、计量、专利体系和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农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标准“领跑者”。到2025年,争取省级以上质检中心3个以上。

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美誉度的“定南商标”和“定南品牌”。到2025年,全县有效商标2500个以上,争取工业商标1000件以上,农产品商标500件以上,注册富硒农产品商标6件以上,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件以上,服务业商标250件以上。

第二节激发消费需求

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建设高品质消费集聚区。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鼓励社区便利店发展,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的便民生活服务圈。拓展城乡流通消费网络,加强农村流通新体系、消费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增强农村市场有效供给,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深入实施商贸、文化消费升级行动。支持商贸企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新入规商贸企业10家以上。推动传统实体商业创新发展,调整商贸、餐饮、娱乐等传统消费领域的产品结构,开发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产品。提档升级实物消费,扩大住房、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提质扩容服务消费,扩大文旅、体育、健康、托育、养老、家政、物业等优质服务供给。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商业街区。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培育在线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热点。优化消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繁荣节假日消费。

第三节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建立健全消费追溯体系,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严肃查处制售伪劣行为,完善消费投诉举报维权体系,建立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和强化消费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消费后评价制度,提高消费者维权效率,让群众放心消费。开展“放心消费在定南”行动。到2025年,新创4个放心消费示范商圈(街区),50家以上放心消费示范店


第七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服务管理水平,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公共服务保障,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宜居、绿色、智慧、人文的美丽家园。

第一章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专项规划,以及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功能区、重点平台建设和重大民生项目、生态修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业产业区等,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强化其引导、约束和管控,统筹考虑镇村建筑布局、特色风貌、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因素。健全城镇体系,构建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第二章建设美丽县城

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

第一节构筑“一廊四区两翼”城市发展格局

中心城区遵循“一廊四区,两翼齐飞”的空间结构,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服务管理水平。采取组团式开发策略,明确各区块开发建设重点,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形态。

一廊:北联礼亨水库生态绿肺,南接高铁新城龙归湖生态节点,贯穿城区,构建山体公园绿化景观廊道

四区:城北政务服务及康养休闲区;城西商贸物流服务区;城东制造业生产片区;城南高铁商务服务区。

两翼:南部高铁新区拓展翼,东部通用机场拓展翼。

第二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县城人居环境,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提高中心城区美丽指数。

塑造城市风貌。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加强城市轮廓框架、景观设计、风貌塑造,管控新建高层建筑。充分挖掘和应用历史文化和旅游元素,做精做美每一栋建筑物、每一个街区、每一条道路。强化城市园林绿化和绿道网建设,推进城市绿荫行动,提升城区主街道绿化品质。

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布局建设养老托育、便民市场、物流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加快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优化建设城区路网系统,打通“断头路”。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优化公交站点布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强化市政设施规划管理,提升水、电、路、气、通信等市政管网设施体系化、协同化建设水平。推进应急体系规划建设,提升城市抵御冲击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韧性城市。

加强居住社区建设。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改造市政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治理机制。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降密度、减存量、强弱项、补短板为工作指导,改造完善老旧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社区养老、托育、健身、停车等便民设施。

增强城市防洪排污排涝能力。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改造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湿地系统。实施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排水防涝系统。实施城区污水管网工程。

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推动智能建造,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

第三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加强精细化管理。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工程,打造文明卫生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常态化开展治脏、治乱、治堵及中心城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加快环卫保洁、设施养护、路灯照明等事务性工作市场化。鼓励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物业管理委员会,落实物业管理属地原则,加强业务服务监督,提供物业公司运营透明度和规范性。

实行智能化管理。建设智慧城市,提升智慧定南建设应用水平。充分利用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打通社区末端、织密数据网格,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信息数据系统和数据资源,推进城市管理数据共建共享。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提高城市运营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14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重点项目

(一)城区风貌改造提升

1.城区主街道建筑风貌改造提升工程:对建设路、胜利路、锦绣大道等城区主干道沿街房屋立面改造工程。

2.城区市政道路提升工程:提升改造城区人行道、车行道。

3.市政道路及管网建设工程:新建府北路、青山路、一经路延伸段、中南路延伸段、生态路等市政道路并铺设排水、排污、燃气、广电网络等管网建设。

4.城市主街道绿化亮化工程:市政道路树池软覆盖,城区公园及城区主干道补植苗木,小游园提升改造,建设城市绿道,建设城区中心公园,建设路灯智能化管理系统。

5.特色山体公园项目:将城区周边山体打造成七彩特色山体公园。

(二)老旧小区改造

6.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改造老旧小区。实施路面、给水、排水、电线、消防、通信线缆、广电网络线路、供气及环境整治,建设居民休闲娱乐场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

7.老旧小区改造外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小区周边配套设施,接入市政天然气管道、通信管道、雨污管道、小区外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配套建设农贸市场、社会停车场、公共厕所、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三)高铁新区建设

8.高铁新区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建设进站大道及站前大道建设16孔电力管廊。

9.高铁新区路网及管网建设工程:建设市政道路25千米,并铺设排水、排污、燃气、广电网络等管网建设。

(四)增强城市防洪排污排涝能力

10.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治理河道长2千米,新建排水管道长约2.3千米,管道清淤30千米,拆除重建桥梁16座。

11.凤栖湖建设项目:建设凤栖湖项目,总体占地约9.5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3.9万平方米,水量5.76万立方米。

(五)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2.“智慧定南”平台二期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网格化、工地环境监测、园林绿化管理、市政设施监管等四个子系统;停车资源智慧化改造、智慧停车平台等。

第三章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

实施乡镇建设行动,以圩镇建设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功能品质,提高治理水平,将全县所有镇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圩镇清爽整洁、镇村治理有效、客家风貌鲜明的宜居宜业小城镇。

按照“做强特色镇、做大中心镇”原则,全面开展示范镇建设。历市镇按照城市规划要求有序建设,提升功能和品质。老城镇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为主的工业强镇、文旅名镇岿美山镇打造“红色、绿色、古色”为一体的矿山特色旅游示范镇;天九镇发展旅游康养、绿色农业,融入中心城区同城化建设;龙塘镇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鹅公镇发展工贸产和足球融合,建设中心镇;岭北镇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循环农业。

第四章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构建有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以破除城乡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加快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畅通人口双向流动通道。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落实城乡统一就业政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消除不平等规定和待遇,解决进城务工或者下乡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积极引导人才、资本、技术投向农村。

第二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统筹设计路网和水、电、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对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管护和运行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

第三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施乡村教育质量、健康乡村、农村养老等乡村公共服务提升计划,科学配套“8+4”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多功能农村便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普惠共享、公平持续。


第八篇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定南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以更高标准打造“生态定南”升级版。

第一章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合理、落地准确、边界清晰。按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优化自然保护地范围,实施“三线一单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生态空间管制,严格执行差别化环境政策。岭北镇、历市镇、老城镇按重点管控区管制,龙塘镇、天九镇按一般管控区管制,岿美山镇、鹅公镇按优先保护区管制。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限制开发建设活动要求,推动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章筑牢绿色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修复治理为主,突出“五气同治”,水、土壤和新污染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科学治理。实行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保护。强化源头管控机制,推动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改进和烟气排放设施提标改造,加强有机化工、工业涂装、医药、有色冶炼等行业废气污染治理,严格VOCs环评审查。加强全面清单管理,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完善扬尘控制责任体系,强化扬尘环境监管,推行“绿色施工”。加强城市公共绿地、道路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严格新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的环保审批,制定油烟污染防治规范性文件,推广清洁能源使用。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温室气体与环境污染物协同控制,继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建立水质安全应急预警机制。加大水源地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抓好礼亨水库库区上游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依法清理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做好洋前坝水库下游河道生态修复。加强污水源头管控,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强化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口设置等审批制度。以重要水体为重点,强化排污监管。开展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完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网络布局,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消除污水收集空白区。

加强土壤环境治理保护。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加强源头防控、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定。推进农用地化肥农药减量和重金属减排,加强白色污染防治,强化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分类分区分级提出治理修复措施。严格工业建设用地环保准入,明确土壤污染治理修复主体责任,建立部门间联动监管机制。

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严格执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广新材料、再生材料替代产品,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鼓励新材料、再生材料及替代材料推广使用。

加强新污染治理。加大对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等污染源监管控制,创新噪声管理手段,建设安静舒适的城乡声环境。完善放射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加强废旧放射源辐射安全处置。健全人员培训机制,提升放射源辐射治理能力和监管能力。动态更新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强化危险废物从产生、贮存、转移到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监管。

专栏15 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一)大气污染物减排

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做好大气重污染应急预警,推进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空气总体质量达到二类标准,实现PM2.5浓度下降10%,臭氧浓度超标天数比例下降10%。

(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治理项目

县城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地上游村落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加强生态修复、环境预警和应急能力、水质监控、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建设水源涵养、河道综合治理、退果还林和相关的饮用水源地监测系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完成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三)水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中小河流、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现污水处理全达标,氨氮排放量下降8%。流域水质减少四类水,保持三类水,争取二类水。

(四)土壤污染监测与管控提升项目

加强林地、园地土壤环境管理。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监管,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建立县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

第二节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聚焦“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和谐共生,积极探索系统治理、全局治理新途径。落实山水林田湖草“一张图”制度,实施生态健康诊断,制定水域及岸线管理机制,实施自然保护地内景观资源、森林资源的集中保护,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加大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力度。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基因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专栏16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一)岿美山钨矿独立工矿区生态保护和治理示范工程

实施三夹水片区历史遗留废石堆的清理和绿化227亩;河道防护62亩;地面塌陷区防护101亩;修复、治理、防护总面积390亩,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九曲河生态廊道示范工程

筑牢九曲河湿地保护系统。划定生态红线,做好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完善环境处理设施,保护规划区植被、水源和林地等。

(三)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项目

开展洋前坝水库下游河道生态修复,加大矿山生态、森林生态、流域生态等修复与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绿地、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建设与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快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森林质量提升,改造低质低效林。

(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实施矿区、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治理面积100平方千米;加强主要河湖岸线保护工作,开展河湖岸线绿化工程,建立50-100m的绿带。

(五)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农业、林业、水资源等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第三节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取得实效,实施离子型稀土矿污染风险控制及月子河流域生态功能恢复示范工程,加强稀土矿尾水治理,确保国控断面水质达标。完善共抓大保护机制,加强赣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监测,加强合作治理。推进河道及岸线修复和水生态建设,加强砂石开采管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

专栏17 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工程

(一)离子型稀土矿污染风险控制及月子河流域生态功能恢复示范工程

完成岭北稀土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恢复月子河流域(A、B段)河道生态功能,阻断矿体残留浸取剂及稀土母液混合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改善流域水质环境,实现出境断面稳定达标。

(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江西省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施工程

制定整改方案,做好大坑等稀土矿区生态修复,使地表水氨氮浓度达标,矿区渗水中锰浓度达标。加快处理坳背塘稀土矿池中废液,降低环境风险。开展生态修复后期管护,围绕问题整改和区域生态系统整治抓好项目谋划。

第三章壮大绿色经济

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观,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全社会生活生产低碳化、循环化。加快自然资源资产确权,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推动生态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第一节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重点领域高效循环利用体系。落实国家资源税改革,完善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的税收激励政策。

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节水行动,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推进工业水循环利用,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化开发支持政策,建立环境修复与开发建设占补平衡机制。

落实能源“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增量,以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为重点,加强能效对标管理,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加强项目能源评估和监管,严格落实节能责任制度。

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构建绿色服务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行业规范发展。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健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制度,完善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约束性指标体系。

第二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培育绿色经济新业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技术、服务以及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静脉产业,建设绿色工业体系,创建省级绿色园区。支持威典环保村镇智慧污水处理技术等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绿色技术及标准体系研发创新。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面升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提升畜禽粪污处理能力,利用废弃稀土矿山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构建生态循环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完善“N2N+”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稀土矿山治理模式,打造国家级示范样板。

推动实施岿美山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实施矿区居民避险搬迁、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平台等方面重点项目,推进岿美山钨矿独立工矿区绿色转型发展。

第三节丰富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

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相应责任,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支持生态产品交易。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建立生态资产核算制度。发展绿色金融,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资源使用付费、环境损害赔偿原则,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通过租赁、赎买、置换等方式规范流转林地林权。

专栏18 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

(一)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项目

设置分类垃圾桶7000个,购置分类垃圾收运车辆12辆,配套建设街道垃圾屋1500座,组织宣传活动12场。新建城东、杨梅两个日处理100吨分类垃圾转运站,配套购置处理设备及分类垃圾转运车4辆。建设日处理15吨湿垃圾(含厨余垃圾)处理厂一座。

(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项目

构建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现全县水流、森林、湿地、耕地四个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对自然保护区、河流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量化生态补偿的专项绩效考核目标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实现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专款专用。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项目

建设具有防渗功能的有害垃圾存储仓库,按国家要求建设有毒有害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做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加强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处置。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完善冶炼和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综合利用及堆存状况等数据信息收集渠道和公共信息平台。

第四章繁荣绿色文化

积极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自觉,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第一节弘扬生态文化

加强生态文明宣教展示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宣教网络,推进生态文明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树立全社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低碳意识,增强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全民遵守环保法规的自觉性。

第二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行绿色生产。以开发绿色产品、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绿色园区为重点,发展节能和环境服务业。推行清洁能源,推进工业生产清洁化、绿色化。开展固废危废处理项目和新型节能环保建材项目建设,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区。

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模式向节约、节能和环保的消费方式转变,制止浪费行为。加强家用电器能效标识和能效市场准入标准管理,引导居民选择低污染、低消耗的绿色产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实现一次性消费品使用率逐渐降低。推进绿色政务,建立绿色采购制度,积极推动无纸化办公。

引导绿色出行。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公务车低碳节能,构建智慧绿色充电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积极发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强政策性引导措施,加大绿色环保出行的宣传力度。

第五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坚持生态环境全过程管控制度,完善考评机制,落实环保责任,建设系统完整、协同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

实施行业环境准入标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全域保护和统一监管制度。加快生态环境信息监测网络建设,实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推进数字环保等平台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实现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环境资源保护司法保障机制,健全法院、检察院环境资源司法职能配置,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法庭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常态化执法,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第二节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度

强化生态环境指标监测预警和评价,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探索追责激励统筹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责任体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快完善环保信用评价、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拓展生态环境信用信息跨部门应用场景,在行政审批、融资授信、资质评定、市场监管等领域设置“信用门槛”。完善排污企业和生态环境社会化服务机构失信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开展联合惩戒。


第九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定南

抢抓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内陆双向开放等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高标准对接,坚定不移实施“南下”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章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抢抓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与合作层次,促进构建内外一体、进出双向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开展高端智库合作。加强与大湾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智库等开展技术、人才的战略合作,攻坚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加快与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地外埠定南商会沟通对接,吸引一批商协会入定,开展招商合作。

加强区域间合作。积极推动“三南”园区一体化。推进定南港与深圳盐田港等大湾区港口共建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主动对接大湾区的重点产业、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国际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成为大湾区的“智造谷、物流港、后花园、人才圈、试验田”。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争取更多的政策、平台、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统筹支持。支持外资参与我县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有色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促进投资贸易升级。

第二节深化产业合作

承接产业转移。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引资引智引技突破行动,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推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融入大湾区,建设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制造业零部件重要生产基地,承接大湾区精细化工产业前沿配套基地。

推进产业园区合作。加快建设赣粤合作产业区“三南”片区。推进江西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定南工业园区)建设。探索“飞地”发展模式,推动与大湾区城市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建设一批直供大湾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与大湾区城市开展“菜篮子”城际合作,开通大湾区蔬菜直通车。加强金融创新合作,争取创建对接大湾区金融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

实施“引企入定”工程。推进招大引强工程,按照“四不走四走”思路,深入实施“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行动,紧盯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市场招商和以商招商等。

优化政策体系。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市场规则体系,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互补融合。

第三节推进开放平台建设

推进口岸、港口等平台建设,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发展加工贸易和进口贸易,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内销平台和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内销市场,引导电子商务发展。

第二章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使我县营商环境保持全市一流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第一节支持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治环境和政策体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企沟通协商机制。建立清理和防治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加强县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整改机制。

第二节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推进投资平台市场化改革。推动政府投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提升城市投资、旅游投资等平台投资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国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国企激励机制。

推进普惠金融改革。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创新小微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加强政银金融服务进企业、政银企对接、银担合作。积极引进更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定南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

第三节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领域,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对待。破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加大对新型市场主体的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简化平台企业设立手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保障中小微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探索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模式,完善跨部门联动执法。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失信记录和披露制度,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推动信用服务产品在社会治理、政府管理和市场交易中的应用。建设县级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实现事项、人员、查询“三个全覆盖”。强化用信管理,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第四节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推动“一窗式”改革,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形成一体化对外审批服务模式。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六多合一”审批制度改革,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限。持续简政放权,赋予基层更多审批执法权限。按照“园区点单、部门下放”的形式,赋予园区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园区承接能力。推进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现政务服务省内通办、就近可办,力争跨省通办。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数字政务一体化提档升级,推行链上政务、智能审批、智慧服务。坚持和完善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全面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厚植“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文化。

构建现代财税制度。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大力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探索建立以资产负债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保持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重视预期管理。落实地方税改革,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政府定价目录,改进政府定价机制,完善政府定价过程中的成本监审、价格听证、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审议等制度。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坚持民生优先,全力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加大政府价格调控管理力度,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强化价格预警,提高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处置能力。做好要素价格调查、价格公示、价格信息发布、价格认定等工作,提高价格服务水平。

  专栏19 营商环境重点项目

(一)非公经济上台阶行动

2025年,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2%,税收贡献超过75%,年产值1亿元企业达30家,10亿元企业至少1家。

(二)政务服务提升工程

建设兼具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自助服务、数字政务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等功能的集成化、便利化、数字化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乡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工业园园区服务中心。提升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将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到政务服务自助厅,推进就近办、马上办、网上办、随时办,大力推进帮办代办业务。


第十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幸福定南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第一章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第一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统筹做好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扶持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基金。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引导零工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促进各类群体稳定就业。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十四五”时期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二节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开展岗前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新技术新技能培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推动电商知识和电商技术进农村,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共享经济、区块链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引进一批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人才

第二章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推进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推进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合理规划和布局学前教育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托幼一体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全面达标,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优质均衡发展。增加城区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持续化解“大校额”“大班额”。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短板,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体系。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理顺定南一小、定南二中体制机制,提升民办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清理规范校外培训班。办好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着力强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第二节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实施高中教育振兴计划,提升高中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鼓励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高考改革,全面提升高中阶段办学条件,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打造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高素质高中教师队伍。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和谐课堂、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丰富发展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18%。

第三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坚持培养引进相结合,补齐师资数量和学科短板。注重“外引”,引进名师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校优秀毕业生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优秀人才,补充和改善教师结构。加强“内培”,实施名师工程,加强教师培训,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名师、名校长、名专家进行讲学。培养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打造“名师工作室”。建立绩效评估考评激励体制,建立教师荣誉制度,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

第四节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落实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完善全民终身学习账号体系,面对不同需求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内容供给。支持整合利用学校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完善奖励机制,形成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制度环境。

专栏20 城乡教育重点工程

(一)城区幼儿园扩充工程新建2所公办幼儿园,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建设校舍、运动场及配套附属设施。

(二)城乡义务教育扩充工程:新(改、扩)建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初中2所、小学2所,新(改、扩)建运动场面积12万平方米,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三)普通高中资源扩充工程:新建校舍,改造运动场和完善配套附属设施。

(四)教师队伍扩充工程:打造12个“名师工作室”,每年培训教师2000人次以上。招聘中小学教师500名以上,培育省级骨干教师10名、市级骨干教师12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培育引进名师名校长42名。

第三章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进一步凸显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完善红色资源保护体系,保护修建革命旧址、纪念碑、纪念馆,打造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史教育,建立健全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讲好红色故事,持续深入开展诵读红色家书、红色走读等活动,强化青少年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用好定南特色党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广泛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

第二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定南好人”推荐评选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培养推荐一批新时代文明先锋模范。实施文明创建,争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创建文明镇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持续关注文化、旅游、教育、宗教等领域的意识形态风险点,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促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整合建设。加强新闻媒体等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用好“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三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七馆一中心”。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覆盖,加快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推进农家书屋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利用率,深入推进全面阅读,建设“书香定南”。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支持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作品。推动文艺与互联网融合,创作更多优秀网络作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和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传承发展客家文化。大力挖掘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活态乡土文化,振兴定南客家铃帽制作、客家服饰等传统工艺,传承瑞狮等传统技艺,推动定南瑞狮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更多民间文化、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列入非遗名录。强化定南农耕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展示,围绕客家围屋组织民俗文化培训和民俗活动。收集、整理采茶戏、客家山歌等客家文艺,推进采茶戏、客家山歌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结合。鼓励开展以回归自然、守望家园、传承文化、莫忘乡愁等优秀农耕文化为素材的艺术创作和推广活动。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莲塘古城、明远第围、虎型围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落实客家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实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加大老城村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第四节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坚决贯彻落实全市“文化+”工程,促进我县文化与科技、互联网、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产业,加快文娱演出、艺术展览等传统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提升电视节目直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深入推进瑞狮、赣南客家服饰、足球等文化品牌打造。

专栏21 文化重点工程

(一)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文阁亭、初石桥等省级文物修缮保护。

(二)重要自然遗产保护工程:加强神仙岭省级森林公园、九曲河省级湿地公园、云台山自然保护区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定南瑞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非遗文创孵化园。

(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争取创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推进莲塘古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争取更多村创建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修缮。

(五)七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城市展览馆、足球名人馆、文化艺术中心。

第四章全面推进健康定南建设

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进健康定南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

第一节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

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强化发热门诊接诊能力、可转换传染病区收治能力、可转换ICU救治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传染病检测能力、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保障、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应急医疗物资启用预案保障,构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物资保障体系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提高平战快速转换能力。

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构建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综合医院提标改造,重点支持心血管内科、神经科等特色专科建设。完善建设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提升中西医疗服务质量。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医学人才,培养卫生学术带头人。加强与大湾区知名医院、知名专家合作,培养一批紧缺型适用人才。实施公共卫生人才订单培养,基本实现大专学历村医全覆盖。加强镇村医疗服务,提高镇村医生待遇,加强镇村医生技术培训,督促落实公共卫生职责。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完善互联网医共体建设,运用远程医疗协作网,联接全国优质医疗资源,加强与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协作,推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第三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县级医院的合作模式,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试行托管、重组等医管运营模式,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合理引导社会办医,建设特色专科医院。推进分级诊疗,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全面实施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村卫生室“八统一”规范化管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第四节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

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开展控烟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合理利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开放式广场等资源,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改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条件。进一步强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有序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专栏22 健康定南推进工程

(一)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第一人民医院提标扩能建设工程:推动胸痛中心、呼吸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等专病中心建设,提高儿科、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专科能力及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2.新建职业病防治中心:建设门诊、急诊、医技、康复、住院楼及配套设施设备。

3.新建鹅公镇卫生院、天九镇卫生院:建设门诊楼、住院大楼、医技楼、食堂、活动中心及门卫、配电、医疗废弃物等其他用房。

4.平战两用改造项目:利用文体中心综合馆、游泳馆、足球训练中心,进行平战两用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升级改造通风系统、电子通讯系统、消防及平战转换医疗设备购置。

(二)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中医院:建设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传染病房及配套设施设备等。

(三)公共卫生机构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防控业务大楼、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设备等。

(四)健身步道建设项目

规划9条森林步道,总长181.2公里,涉及林地面积543.6亩。

第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国家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健全人口发展配套政策,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长期均衡发展。到2025年,实现100%的城市社区、100%的镇、90%的行政村养老机构覆盖,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第一节优化人口生育服务

将保持人口合理生育水平确定为人口发展的核心目标,优化生育政策,深化新时代人口生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妇幼保健和儿科机构建设。推进妇幼健康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强生育全程优质服务。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降低。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和帮扶支持力度。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第二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养老事业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医养康养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提质升级养老服务机构,优化县镇村养老机构布局,补齐养老基础设施短板。扩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网络,构建“嵌入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大力发展“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构建乡镇牵头、村委会组织、老年人协会相协调,低龄健康老年人、留守村民、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广泛参与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格局。探索采用“医+养+护”的模式,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康复护理等全方位医疗服务和生活全面照料等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在医院和养老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科(室),设置安宁疗护病房,探索安宁疗护相关制度。充分利用科睿特云计算中心、互联网医共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智能化、高端化、个性化的养老精准服务。聚焦银发养老客群(老年人群)、养生保健客群(中青年人群)、医疗康复客群(疾病人群)、美容康体客群(健康人群)等目标客群,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护理服务产品。

专栏23 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

(一)医养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康养谷:建设核心功能活力区(接待、民俗商业、山野民宿、医疗论坛)、药谷文化田园观光体验带(中药观光、中药加工、观光农业)、康养庭院区、居家康养区、长者公寓、大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文业商业街区、户外运动休闲中心、中药谷等,形成康养全产业链。

2.社区医养中心:建设社区(含圩镇)医养中心及配套设备等。

(二)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县妇幼保健院:主要建设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康复中心、月子中心、托育中心及其他配套房、设施设备等。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制度,响应国家统筹有关政策,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加快落实社保关系转移衔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积极稳妥推进社保费征缴体制改革。

第二节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制度。做好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全面落实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探索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和医保支付政策,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及补充保险。

第三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网。深入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建立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保障标准。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实行困难群体分类救助。落实“救急难”、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效率。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完善救助设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促进和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快重度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建设。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专项救助与低保救助统筹衔接,构建综合救助工作格局。大力推进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统筹健全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优抚安置等制度,提高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和司法救助水平。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发挥好红十字会人道救助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开展社会救助、社会互助和志愿者服务。

第四节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安居宜居。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全面落实政府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主体责任,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乱象整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和分配入住。继续推进人才住房配建工程,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增加公租房建设力度。

第五节保障妇女儿童基础权益

持续落实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保障妇女享有卫生健康服务,扩大农村妇女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妇女“两癌”检查范围,实现妇女“两癌”逐年下降,大力推广实施免费婚检。保障妇女享有受教育权利,持续提高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保障妇女平等享有经济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依法享有产假和生育津贴。加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妇女平等享有政治权利,推动妇女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提高留守妇女的关爱服务水平。

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等常见病的发生率,持续开展基因免费检测。保障儿童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机制,严格规范儿童收养政策,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

第六节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推广实施“尊崇工作法”,健全退役军人事务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对退役军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就业创业的服务保障力度,为全县退役士兵搭建一个规范、专业的就业创业平台。提高优待抚恤水平,坚持普惠与优待叠加的原则,在保障退役军人享受普惠性政策和公共服务基础上,结合服现役期间所做贡献和我县实际情况给予优待,做好随调配子女安排、工作落户和教育等工作。完善伤病残退军人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加强退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

第七节推动青少年健康发展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落实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和司法保护制度,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实施青少年健康发展计划,建立青少年健身监测制度,增强青少年的健身意识,培养青少年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动员青少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

专栏24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一)退役军人优抚工程

建设军人公墓、优抚医院、光荣院等项目。

(二)儿童福利设施工程

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站),提升孤弃儿童、困境儿童集中养育的专业化水平。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程

建设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项目,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床位50张。

(四)殡葬服务设施工程

新建七星公墓三期、公益性骨灰盒安放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绿色惠民殡葬。

第十一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定南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落实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定南。

第一章  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

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县域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第一节捍卫国家安全

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坚决维护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大安全”工作格局,完善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协调机制和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重点群体反渗透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组织各类非法活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第二节维护经济安全

推进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农产品、基础设施、战略资源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提升逆周期可控能力。加强粮食产量和收储调控能力,保障稻谷、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增强能源保供能力。切实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发挥好稀土、钨等战略资源特殊价值。完善责任体系,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保持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强化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

第三节保障公共安全

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推进危化品、一般工贸企业、消防、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领域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疫苗等高风险品种全生命周期监管,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公共场所安全防护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力侵害事件及意外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提升公共场所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强化质量监督和使用管理。

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建设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县镇两级政府应急平台,形成气象、水利、民政、林业、农业、自然资源、卫生、交通、生态环境等涉灾部门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加快应急管理工作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延伸,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形成多领域、多层级应急预案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布局合理、装备精良、职能明确、运作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高抢险救援响应效率。

第四节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创新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全面推广矛盾纠纷联合调解、诉调一体工作模式,推动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联动,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多元调解机构,组织发动乡贤、志愿者、调解能手等第三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和信访接待化解。

深化各类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落实扫黑除恶常态化领导机制和办事机构。健全完善禁毒工作联防联控机制,全面落实缉毒执法、禁毒预防、禁吸戒毒、禁毒管理等各项工作措施,持续打击偷盗抢、黄赌毒、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整治电信诈骗、网络犯罪。

第二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社会综治安全管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全力保障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第一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严格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和“雪亮工程”建设。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加快前端摄像机、监控探头等感知设备在社区、街道、学校、商场、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部署,实现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巩固提升已建成智慧平安小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扩大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范围。提高行政村、自然村主要路口监控点覆盖范围。推进公安派出所警务智能化、执法规范化、保障标准化、队伍正规化建设,全面适应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强村(社区)警务室建设,实现一村(社区)一警(辅警)全覆盖。建立健全突出违法犯罪和治安问题专项打击整治机制。

第二节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支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全周期管理,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策下倾,全面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等级化评定、组团式服务。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平安创建活动,开展平安志愿者行动。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  全面推进法治定南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优质的法治环境。

第一节着力提升公正司法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经济秩序领域、交通安全和“两抢一盗”等社会治安领域、乡村振兴和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等生态环境领域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综合执法和执法重心下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司法机制和接受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

第二节加强法律实施监督

完善党对执法司法工作的领导监督机制,发挥好各级党委、党委政法委、政法单位党组(党委)的主体作用,坚决排除各种非法干预。加强社会公众监督,加强当事人及其律师、群众、舆论监督制度建设,主动把执法司法活动依法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健全智能化管理监督机制,完善线上执法司法流程规则,优化节点监控、风险提示、瑕疵错误预警等智能监测功能,实现信息化全流程动态监管。树立全民法治信仰,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体系,深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夯实依法治市群众基础和基层基础。

专栏25 平安定南重点工程

(一)社会治安防控工程

推进“雪亮工程”“智安小区”,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

(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程

建设县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

(三)应急管理及防震减灾工程

建设城乡综合减灾示范工程、防灾避险转移安置项目、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县级储备库建设项目、应急救援综合保障基地项目等。

(四)“智慧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建设业务楼和附属用房、25X25米标准化气象观测场及其他配套设施。

(五)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公安局警务训练中心暨特巡警战训基地:综合楼2160平方米、战术楼730平方米、食堂300平方米、门卫室20平方米、室外障碍训练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硬化、绿化等附属设施。

2.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2980平方米。

3.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4.公安局岭北派出所项目:占地3330平米,建筑面积1180平方米,三层框架结构。

5.人民法院鹅公人民法庭:占地面积5亩,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


第十二篇凝心聚力绘就“十四五”发展新蓝图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实施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为谱写定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蓝图提供坚实保障。

第一章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第一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党领导经济社会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完善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二章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

第一节健全民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机制,完善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制度。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健全建议直通车、协商成果采纳反馈机制。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党政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计生协会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服从服务国防建设、“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和外交大局,落实党管武装等制度,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坚决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提高外事工作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完善监督体系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监督权利。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完善巡视巡察、审计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制度。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纪检监察权利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健全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构建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深度融合的监督体系,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坚强保障。

第三章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强化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实施机制,加强政策协同,凝聚各方面力量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以规划纲要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纲要与各类规划、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协调,推动发展规划落地落实。年度计划要与规划纲要衔接并予以滚动落实。

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将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各部门,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如期完成。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全面评估,评估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适时对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发挥审计机关推动规划落实作用。

专栏26 “十四五”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财政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一般专项规划: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基础测绘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消防救援事业发展规划、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发挥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作用,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等政策,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节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县直各部门、各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定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规划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推进规划顺利落实。

第三节动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充分激发全县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十四五”及二三五年远景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壮丽前景催人奋进。全县上下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的谆谆教诲,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建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团结奋进、担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谱写建设开放、生态、幸福、现代化定南新篇章!


抄送:县委,县纪委,县人大,县政协,县人武部,县委各部门,县法院,县检察院,群众团体,驻县单位。

定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股              2021428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