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执行公开 > 审计公开

关于定南县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访问量:

关于定南县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

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受县政府委托,县审计局于2024年1218日在定南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定南县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整改报告指出县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将其作为改进工作、提升治理、防范风险、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整改。县审计局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部署,履行跟踪检查职责,规范标准、细化要求,强化日常监督与“回头看”,实现审计整改闭环管理。各责任单位深入剖析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中,共反映问题129个,截至12月18日,已整改118个,整改率91.47%。

一、县级财政管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发现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编制存在问题15个,已整改15个,整改率100%。

二、县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发现县委统战部、县委政法委、县乡村振兴局、县商务局、县精细化工产业服务中心、县果茶发展服务中心等6个部门2023年度预算执行存在问题45个,已整改45个,整改率100%。

(一)关于“三重一大”制度执行不严的问题。县委政法委县委统战部县商务局已整改。

(二)关于部门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准确的问题。县商务局县委政法委县精细化工产业服务中心、县委统战部已整改。

(三)关于预算执行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县商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精细化工产业服务中心已整改

(四)关于未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的问题。县乡村振兴局县果茶发展服务中心已整改

(五)关于“三公”经费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县乡村振兴局、县精细化工产业服务中心县果茶发展服务中心已整改

(六)关于财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的问题。县乡村振兴局已整改。各有关单位通过加强学习、健全制度、调整账务等方式,加强单位财务和资产规范管理。

三、重点民生资金专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发现2019年至2021年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问题17个,已整改16个,整改率94.12%。

(一)关于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县高标办县农业农村局已整改。

(二)关于项目建设、管理、绩效方面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局老城镇龙塘镇县农业农村局已整改

(三)关于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方面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局已整改。

四、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发现县含湖林场2020年至2022年资产负债损益存在问题6个,已整改6个,整改率100%。

县含湖林场已整改。

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发现定南县X835主人村至留輋路面改造工程、定南县工业园基础设施二期建设项目四标段建设工程、定南县京九大道和三南大道连接线道路建设项目(以下分别简称“主人村路面改造工程”“工业园基础设施二期四标段工程”“三南大道连接线项目”)等3个政府投资项目存在问题36个,已整改26个,整改率72.22%。

(一)关于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县城投公司已整改

(二)关于相关政策未落实到位的问题。

县城投公司、农投公司已整改。

(三)关于项目建设程序、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县城投公司、农投公司、住建局已整改

(四)关于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县城投公司、农投公司、住建局已整改。

六、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县审计局对历市镇党委书记宗剑锋同志、历市镇政府原镇长龙林峰同志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报告反映问题10个,已整改10个,整改率100%。

(一)关于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占用林地并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非法狩猎食用野生动物的问题。历市镇已整改。

(二)关于水源地保护、河长制、林长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历市镇已整改。

(三)关于耕地撂荒的问题。历市镇已整改。

七、尚未完全整改到位的问题及后续工作

从整改情况看,2023年度县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总体较好,少部分问题尚未得到彻底纠正,截至2024年11月底,尚未完成整改的问题有11个。针对未整改到位的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对后续整改作出安排:一是区分情况明确整改措施,确保每个整改事项有安排、有举措;二是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整改落实,积极解决整改中的困难,加强督促指导,加快整改进度;三是举一反三推动改革创新,深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不断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下一步,县审计局将坚决扛起审计整改政治责任,强化跟踪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推动问题改彻底、改到位;对一些“屡改屡犯”的老问题,将更加注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性质结果等深层次因素,坚持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审计建议,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整改落实,切实推动源头治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