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纹样不只是被保存的符号,也能成为新的视觉语言、生活趣味和文化身份。在定南,客家传统纹样正在悄悄回归。
五一期间,定南客家古城,一场别具一格的客家纹样展吸引了广大游客的注意力。也许,这就是传统回归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原样复刻,而是在我们没察觉时,以新的样子,继续陪伴。
客家纹样,在很多人印象里,是一种“静止的存在”。其实,纹样从诞生那一刻,就不是死的,纹样背后是鲜活的人生和世界。如定南童帽上那些细致的“月光花”等,这些图案不只是装饰,更是一个个被缝进日常、刻进生活的文化密码。它们曾是老人们用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的图腾,是客家人表达祝愿的头饰,是一个家族、一段乡土记忆的象征。
这些图案的背后,有人间烟火,有情感纽带,更有一代代客家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人生哲学。遗憾的是,随着生活方式和审美体系的剧烈变迁,这些纹样正逐渐失去它们的“语境”,越来越少人知道它们的寓意和来历。
当一个符号不再被使用,它就难以继续表达情感和价值。目前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把客家纹样原样“封存”起来,贴上“非遗”标签后供人参观,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它们变成静止的纪念品,而不是能在今天继续发声、继续生长的文化基因。
让传统重新融入生活,关键是再造和新生。定南客家纹样数字再生工程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纹章进行系统性收集和保护,不仅能够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资源,还能把这些传统元素应用在城市更新、现代设计、旅游产品开发等领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当纹样变成了你我生活中的点缀与趣味时,客家纹样就找到了与新时代对话的方式。传统纹样的“再生”,或许能为新时代的客家文化打开新的语境。
责任编辑:冯志远 黄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