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詹继成
正月初六,在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客家古城景区人潮涌动。
老城村客家古城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仅一山之隔,古城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距今已有455年历史,通过“修旧如旧”原则进行科学保护与开发,今年元旦客家古城景区正式开门迎客。
古城“复活”后迎来的首个春节,最忙的就是古城里的商铺。
今年50岁的廖建东做得一手好豆腐,在客家古城景区经营一家豆腐坊。“尽管我们全家5口人都‘上阵’了,还是忙不过来。”豆腐坊就开在古街上,孩子们在前台售卖,廖建东则坐镇里面的厨房做豆腐,妻子就负责收拾桌子和端送豆腐美食,店里和后面的院子里座无虚席。
廖建东从小就在古城长大,做豆腐的手艺是祖传下来的,景区未建之前就在这里开了9年豆腐坊,因为豆腐做得好,古城景区建设之时就把他的豆腐坊规划在内,没有让他搬迁出景区。
“以前没想过,自己住的家会变成如今的景区,更没想到以前就是做菜吃的豆腐,如今会变成旅游美食。”廖建东说,以前父辈要挑着豆腐担子四处吆喝叫卖,到了他这一代,前几年要把做好的豆腐送到圩镇上卖,收入也并不高。如今,就在家门口,游客排着队上门来买豆腐和吃豆腐。
游客来了,豆腐坊也不能只卖豆腐了。现在,廖建东一个小小的豆腐坊,每天可以为游客提供豆腐花、豆浆、白豆腐、干炸豆腐、酒豆腐等美食,游客可打包带走,也可在店里堂食,感兴趣的还可以到后面的院子里体验做豆腐。
“豆腐有多种吃法,游客吃出了年味,我磨豆腐也磨出了幸福味。”廖建东说,这几天豆腐坊每天营业额都有4000多元,平日里每天营业额也有600元左右。
在客家古城景区,像廖建东这样吃上旅游饭的古城人还有不少,他们原本是外出务工或在村里务农的村民,据统计,老城村村民在古城景区就业创业的有125人,他们有的经营客家特色小吃,有的在景区务工上班,有的则为景区提供各类农产品。
古城“复活”带来的是乡村振兴。客家古城通过建立景区内部供应链的模式,每年将各类农产品以订单的方式,向种养户进行统一采购,配送给各经营商户,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实现村级传统管理与景区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一个“村民生活与游客体验共生、村落更新与景区发展共生、传统文化与新业态共生”的全新治理模式,实现从古村到景区的华丽蝶变。
古城街巷,豆腐飘香。龙年春节里,廖建东没有往年到亲戚家拜年串门的悠闲,反倒是不少亲戚朋友到他的店里帮忙,虽然很忙碌,但他脸上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