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外媒体看定南

赣南日报数字报刊发 万象“耕”新绘“丰”景——定南新农人的春耕故事

来源:广电新闻中心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4-03-27 09:51:55

□特约记者詹继成

一年之计在于春,放眼广袤田野,新的耕耘已经开始。近日,记者深入定南县各乡镇,只见田间地头处处呈现繁忙春耕图景,其中,4名新农人的春耕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种田支书”的甜蜜烦恼

“李经理,你放心,只要今年早稻收购价有保障,我的稻谷肯定还是卖给你!”在定南县龙塘镇桥下村的一处育秧田旁,正在查看秧苗生长情况的郭训福对着电话那头说道。

郭训福是桥下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该村的种粮大户。卖家还在育秧,买家已经联系订购,对郭训福而言这无疑更加坚定了他种粮的信心。

“去年种植双季稻收入近40万元,去除成本后种粮效益也比较可观,农民种粮增收致富完全可行。”郭训福说,以前村里不少农田面临无人耕作尴尬,作为村干部就想通过种粮破解农田撂荒困境,同时带动更多村民种粮。

种粮要提质增效关键还得靠机械化,对此郭训福深有体会:“作为村干部,既要处理好村务,又要种好粮,如果没有机械化的投入使用,根本就不行。”从翻田插秧到水稻管护,再到收割烘干,机械化耕作让郭训福尝到了甜头,今年他又花8万元购置了一台旋耕机准备大干一番。

在郭训福的稻田里,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不远处一台挖机正在平整农田。“以前发愁良田无人耕,现在为良田不够种而烦恼。”今年郭训福计划把双季稻种植规模扩大到320亩,但原有农田根本不够种,于是他开始忙着拓荒。

田难种,粮难卖,曾是耕地抛荒的重要原因。如今,在郭训福等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桥下村早稻春耕工作如火如荼进行,许多“沉睡”在犄角旮旯多年的“边缘田”重新翻耕平整,即将种上水稻秧苗。

“科技达人”的另类备耕

春雨贵如油,农时不等人。眼下,定南的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农民翻田、育秧的身影,但在老城镇水西村一处田埂上,刘德文却不慌不忙捣鼓起太阳能音乐播放器。

同样是准备春耕,别人都在忙着选良种,刘德文却在忙着选音乐。去年刘德文在定南、信丰、全南等地推广种植“音乐水稻”,全年水稻产量近500万公斤。

水稻还能听音乐?“没错!还必须是轻柔舒缓、阳光向上的音乐,钢琴曲也不错。”2020年,刘德文在余干县、万年县等地试种“音乐水稻”成功后,便返回家乡,在水西村种植了300亩“音乐水稻”。

田埂上,一个个莲花状的音乐播放器在播放着舒缓的音乐。“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都在尝试着用音频来刺激植物、动物的生长,目前,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上进行的植物代谢、声波对细胞周期影响等基础研究表明,接收适量分贝和频率的声波后,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会张开,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化,从而增加产量。”刘德文说,他种植的水稻正是运用这种技术,取得了不错效果。

得益于“音乐水稻”种植技术,刘德文被赣州市科协评为“科创中国达人”称号,并参加了三农创富帮扶季播节目《正大三农创客英雄汇》(第四季)北京决赛,获得“科技创新开拓者”称号。

“作为一名新农人,我的舞台就是在这稻田里。”今年,刘德文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提升大米附加值,带动更多人种粮致富。

“育秧小伙”的订单逆袭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随着水稻种植的机械化、规模化,工厂标准化育秧成为农村种粮新趋势,定南县鹅公镇的90后大学生冯应峰、冯明跃正是看中这一商机返乡合伙创业。

惊蛰过后,在鹅公镇大风村的大棚育秧基地,冯应峰、冯明跃就开始为早稻育秧工作忙碌起来。“今天育了3000多盘秧苗,过几天这个大棚将全部铺满,再过半个月左右,这里将是绿油油的一片。”冯应峰端着秧盘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

大学期间冯应峰就读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冯明跃学习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后两人分别在北京、上海工作。2022年,因为对农业的热爱两人合伙成立了江西兴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近80万元建起了育秧工厂。

“放着大城市的工作不干,回家合伙种地,能有出息吗?”“从小到大没下过几天地,懂种地不?”……面对村民质疑、父母不理解,两人很快用行动证明返乡创业的决心,去年他们完成了该镇产值约10万元的1200亩早稻育秧订单。

“开始我们担心接不到订单,通过学习,我们的育苗技术逐渐成熟,培育的秧苗成活率高,移栽后生长情况良好,现在不但给当地乡村育秧,周边镇村也前来下订单。”冯应峰说,现在每天有10多名村民到基地务工帮忙。

育秧大棚内冯应峰和工人们忙着搬运秧盘,不远处,冯明跃又忙着为下一批培育的秧苗浸泡种子。“农不时等人,培育完早稻秧苗,我们还有一批蔬菜和花卉的秧苗要培育。”冯明跃笑着说道。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关注·政务微信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