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轮疫情以来,因为不少医院封控,一度出现了血透病人去医院做透析难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上海人口大区之一的宝山区,是这么解决这一难题的:由区卫健委牵头,先摸清区内血透病人底数,共1238人,在区内区外医院做透析的都有,底数清了,“一人一策,反向预约”,为每个病人都排好日程,包括什么时间去哪家医院、由哪辆车接送,有条不紊。此后,病人投诉大幅降低。
为1238名血透病人安排就医,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够成功,体现了协同思维--仅在区内医院流程顺畅做好透析,就至少需要区医疗行政主管部门与医院、信访部门、数据中心、媒体平台、街道镇、居村委、交警、志愿者和病人家属的协同,少一个都不行。
协同,是一种公认的科学工作方法,能够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马克思很早就说过:“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协作产生的不是单个劳力相加的效应,而是整体的效应。
协同的对立面,是各自为战。各自为战,倒不意味着就是互相掣肘或者内讧,但如果在一项任务中,只是机械地按着各自分工去推进工作,“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做完自己的事就“大功告成”,整体任务进展如何,跟他无关,那就需要反思了。
这种做事方法当然效率低下。虽然目标一致,但具体推进过程中,因为分工不同,有时进度不一,有时彼此还会产生矛盾冲突,大家其实都很辛苦,但往往这边“喊破天”,那边“一刀切”,疲惫不堪,却无可奈何,一旦出现一个堵点,工作就再无法推进,更别说顺利完成任务。
协同思维,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有需要完成的目标,有各自的责任分工,还要有各方认可的公约数,即在同一个目标面前,大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可以灵活变通、妥协让步,这样才能互相理解、消除抵牾、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最终高效完成任务。
当年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三三制”战术,就是协同思维用于实战的典型案例,战士们分工明确,交替掩护,分组跃进,依靠高超的战术克服了火力的局限,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当下病毒肆虐,抗击疫情,也是一场大战,既要救治病人,又要保障民生,还得维持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牵涉到方方面面、各个条块,极其严峻复杂,难免出现一些难题。出现难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想办法解决难题,协同思维就是值得各方借鉴的科学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