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县域消费市场供需两旺,大江南北,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县域消费多点开花,大城市和小县城的消费边界正逐步消融,大城与小城的消费方式产生更多共振。
县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向上连接省市,向下沟通镇村,起着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当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几大特征:经济整体体量稳步提升,工业支柱作用凸显;人口小县机构优化扩面,治理改革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潜力区,人产城融合引领方向;规上企业数再入成长期,全国占比逐步趋稳。不难看出,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县域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
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县域兴。当前,随着我国大中城市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一些传统产业逐步向县域转移。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据统计,10年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超过30%。这些都为提升县域产业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目前,县域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三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县域产业集群中。加快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区域融合,也已成为各地布局县域经济的发力点。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是产业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当前,对年轻人、农民工等就业群体来说,择业不再紧盯一、二线大城市,回家乡创业就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位于“城尾乡头”的县域吸引力正在增强。一方面,活跃且富有韧性的县域经济正在不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县城工作生活的性价比高,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从供需两端刺激着县域经济发展。
未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将其纳入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的大格局中统筹谋划。顺应县域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确不同类型县乡村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县域差异化发展路径。以县域为单元推动产业发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瞄准市场需求,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成链成群发展,培育更多的富民产业。此外,充分发挥县域消费升级的经济带动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丰富消费供给,构建设施完善、双向顺畅的县域流通网络,持续激活县域消费新场景。
责任编辑:冯志远 黄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