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定南岿美山镇左拔村,百亩油菜花进入盛放期,花海里的荚果日渐饱满。农户徐满华弯腰轻捏菜荚,脸上漾起笑意:"今年油菜籽亩产少说有200斤,加上两季稻,一亩地纯收入能超2000元!"
曾经的"冬闲田"如今变成了"增收田",通过“稻稻油”轮作模式,徐满华在县镇两级支持下,实现“一年三收”,探索出一条稳粮扩油、提质增收的新路径。
"土专家"的种粮"新诀窍"
3月3日,记者来到徐满华家时,他刚从定南县城运回来一车稻种。"这可是农业'芯片',丰收全靠它。"这位种了30年地的"老把式",如今成了村里"稻稻油"模式的带头人。
"要想实现'稻稻油'三季丰收,稻种很关键,每一轮水稻的生长周期要恰到好处,才不影响油菜种植。"徐满华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说:“3月10日之前就要开始浸种,今天把稻种买回来,明后两天就着手准备。”
然而,他的秘诀远不止于此。水稻收割后秸秆粉碎还田,为油菜提供天然肥料;选用抗寒早熟油菜品种"赣油杂1009号",确保冬种不误春耕;拔节孕穗期充分晒田,增强水稻根系活力、调整稻株长相......"以前种一季油菜最多赚百把块钱,现在靠这几招,亩产翻倍,成本还降了15%。"徐满华语气里满是自豪。
不仅如此,徐满华在田间管护中耕耘细作。去年冬天,徐满华种植了130多亩油菜,却面临着连续数月干旱的挑战。可他并不为困难所惧,从镇里借来了洒水车,对油菜田进行合理浇水灌溉,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片"金田"。“给油菜灌溉可不像水稻那么简单,得根据干旱和油菜生长情况,水分要不能太饱满也不能太干。”徐满华来到家门口的油菜田里,望着金色菜田表示:“虽然干旱严峻,但在县、镇、村的关心支持下,我有信心把油菜种好,也必须种好。”
农技"轻骑兵"护航全程
徐满华的丰收,离不开定南县农业部门的"技术包保"。
"农业这活儿,过去凭经验,年景好坏有时候全看老天爷'赏脸';如今可大不一样了,靠的是实打实的科技力量。"谈及这些年务农的变化,徐满华满是感慨。
去年春耕时,正当他像往常一样准备按部就班地翻耕土地、撒施传统肥料时,定南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蔡辉来到田间地头帮他检测土壤氮磷钾等含量,并为他的每一块田定制专属"营养套餐",还手把手教徐满华如何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进行精准施肥,从基肥的深施到追肥的适时适量,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
在后续的田间管理过程中,蔡辉也时刻关注着徐满华家田地的动态。他定期前来查看作物的长势,一旦发现问题,蔡辉便迅速给出解决方案。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徐满华家的农作物茁壮成长。2024年,徐满华的400余亩稻田双季总收成达80多万斤,总收入达110万元。
针对"稻稻油"茬口衔接难题,该县农业部门还推出"三季农事日历",即早稻7月15日前收割,晚稻11月初收毕,冬油菜播种压缩至7天窗口期。"只要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来操作,三季轮种根本不是事儿。"徐满华说。
"一粒菜籽"撬动双重效益
"油菜种得好,三分靠种,七分靠管。"徐满华一边查看油菜长势,一边介绍道。
今年,他在农技员的指导下,采用了"三早一防"管护法。油菜移栽后及时追施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利用机械除草和生物除草剂,减少杂草竞争;针对油菜菌核病、蚜虫等常见病虫害,采用无人机飞防技术,精准喷洒低毒农药,既降低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
"以前人工打药,一亩地得花半天时间,现在无人机10分钟搞定,效果还更好。"徐满华笑着说。
油菜籽的销售是增收的关键环节。"今年我家的油菜预计能收2.6万斤菜籽,预计每斤油菜籽以3.5元的价格出售,销售额可达到9万元。"徐满华算了一笔账,脸上满是笑意。而且,冬季油菜覆田既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又提升0.8%。
油菜收割后,将秸秆经粉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下一季水稻种植打下基础。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还降低了购买肥料的成本,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站在田埂上远眺,金黄的油菜田与青山相映成趣。左拔村的丰收画卷,是农户敢闯敢试、政府精准服务的生动缩影。农户的智慧、科技的力量与政策的温度交织,让"冬闲田"真正成为"致富田"。
(王丹 张睿)